矽谷之祖,亦是矽谷之恥!諾貝爾天才的「失敗」人生啟示錄

發明電晶體的科學家,由左至右為巴丁、蕭克利、布萊頓。(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嗨,今天《世界走走》帶大家逛一趟矽谷,看看台灣引以為傲的半導體,在成就「護國神山」之前,如何先成就美國高科技重鎮。

◆矽谷始祖是糟糕的種族主義者

◆他是成功天才,也是失敗老闆

◆「八叛徒」與矽谷的創業精神

美國加州聖克拉拉河谷(Santa Clara Valley)過去曾是繁花盛開、盛產水果的「心之谷」(The Valley of Heart’s Delight)。1960到1970年代之間,以矽為原料的積體電路板製造廠沿著帕羅奧圖(Palo Alto)往南延伸設立,使原本美不勝收的河谷,成為新興科技產業林立的造夢園區──矽谷(Silicon Valley)。

帕羅奧圖被稱為矽谷中心,誕生過乙太網路、雷射印表機等影響你我生活的產品。而造就全世界高科技繁榮的開端,要從1947年電晶體問世,與1956年在這裡成立的「蕭克利半導體實驗室」(Shockley Semiconductor Lab)說起。簡單而言,電晶體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發明之一,沒有電晶體就不會有現代電腦、手機或平板​​,你也無法閱讀此內容,因為沒有網路。


蕭克利其人與電晶體

蕭克利(William Shockley)雖是矽谷始祖,但也被斥為「矽谷之恥」,這是有充分理由的:從1960年代開始,他將職業生涯投注於支持種族優生學上,甚至想要建立高智商人士的精子銀行。最終,他變成了眾叛親離的偏執狂。

20211225-電晶體之父:蕭克利。( Stanford News Service@wikipedia/CC BY 3.0)
電晶體之父:蕭克利。( Stanford News Service@wikipedia/CC BY 3.0)

蕭克利1910年2月13日生於英國倫敦,父親是麻省理工學院(MIT)博士,母親是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第一批女畢業生,3歲時跟隨父母定居帕羅奧圖。蕭克利早年就發揮天才科學家的實力與遠見,年僅26歲就獲得MIT物理博士學位,並進入舉世聞名的科研機構「貝爾實驗室」(The Bell Labs)工作。

1938年獲第一個專利「電子倍增放電器」,隔年他與同事菲斯克(James Fisk)一起完成世界上第一個核反應爐的設計。1945年戰爭結束後,蕭克利在貝爾實驗室建立固態物理小組,與巴丁(John Bardeen)、布拉頓(Walter Brattain)等科學家,設法找到一種固態元件來替代容易損壞的真空管,改良電話網路傳訊的品質。

蕭克利儘管年紀最輕,卻是團隊的領導者,他提出要以半導體元件來取代真空管,但他主導的做法都未成功,第一篇關於電晶體可行性的論文出自於巴丁。1947年,巴丁與布拉頓在實驗室終於搗鼓出第一個「點接觸電晶體」,這歷史性的一刻,做為主管的蕭克利並不在場,兩人也未在申請專利時加入蕭克利的名字,三人因此就這項發明的功勞爭吵不休。 (相關報導: 居家防疫是種「特權」:那些無法WFH、被迫WAH、沒有家的人們 更多文章

但蕭克利是最了解電晶體發展空間的人,早在1949年他於一個科學廣播節目中說:「我認為電晶體可以應用到電腦上。」受專利糾紛的刺激,蕭克利獨自秘密進行相關研究,在1951年製作出第一個「接合電晶體」,比「點接觸電晶體」更具商業價值。但蕭克利以主管權力阻礙巴丁與布拉頓研究接合電晶體,使他們只能改研究其他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