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日本以前真的很厲害,跟現在不一樣!從google到iPhone都缺席,它為何越來越落後?

日本曾牢牢掌握多樣先進科技,卻困於產業結構、轉型不易,痛失新興科技市場。(資料照,圖/取自Pexels)

索尼痛失可攜式音樂播放機市場

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芬·賈伯斯曾經這樣描述可攜式數位音樂播放機iPod誕生的背景。

「iPod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日本企業創造並壟斷了可擕式音樂播放機市場,卻未能開發出軟體來。」

繼iPod之後,蘋果公司又推出了iPhone,成為可攜式數位音樂播放機、智慧手機市場的「雙料」盟主。而日本的電子企業被擠到了市場一隅。截至2022年7月8日,蘋果公司的股票總市值約為326兆日圓,而索尼公司的股票總市值約為14兆日圓,兩者估值相差甚遠。採訪就由此開始了。

索尼隨身聽(左)和蘋果iPod(右)。攝於2010年11月19日。彼時,小型可擕式音樂播放機在家電商場的銷售競爭剛剛進入白熱化。(圖/nippon.com)
索尼隨身聽(左)和蘋果iPod(右)。攝於2010年11月19日。彼時,小型可擕式音樂播放機在家電商場的銷售競爭剛剛進入白熱化。(圖/nippon.com)

——iPod、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革命性產品,為什麼沒有最先出現在日本呢?

「我也認為,率先推出iPod、iPhone、iPad這類產品的本應是索尼公司。索尼倒是推出過能從網上下載並播放音樂的設備——Memory Stick Walkman,但犯了幾點錯誤。其中之一就是研發了強大的數位版權保護技術DRM,用於確保使用者下載的音樂僅限一部設備使用,而不能被複製到其他設備上。而且,索尼對音質要求非常高,為此,Memory Stick使用的也是其自行研發的ATRAC音樂檔案格式。

然而,這一音樂檔案格式非常不受歡迎。當時,MP3格式(語音檔案壓縮的一種方式)的音樂已經開始在全世界普及,但其中一部分是違法的。於是,旗下擁有索尼音樂娛樂公司的索尼不得不嚴防音樂盜版。而蘋果公司使用的正是MP3格式,反盜版策略比較溫和(可複製到多部設備上),優先考慮了用戶的便利性和易用性。兩家企業後來決定性的差異便由此產生。」

——您是指商業模式不同嗎?

「索尼的全盛時期是20世紀80年代。當時的主力產品隨身聽和8mm攝影機都是垂直整合生產的。以8mm攝影機為例,在磁帶上記錄信號的磁頭和帶動磁帶轉動的主軸馬達等零件需要非常精密的技術,整部攝影機從零件到成品都在索尼內部製作完成。這種垂直整合製造模式是當時日本企業的看家本領。豐田公司和本田公司也都將外包的業務轉回企業內部或關聯公司了。垂直整合加上『看板方式』(即在生產過程中,在需要的時間按需要的量供應各道程序所需零件的方式),便是日本企業的優勢所在。(延伸閱讀:一輛車 改變一座城市 《日本直擊》在豐田總部看見台灣的下一步)

進入20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認識到再這樣下去會輸給日本,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遂將本國研發的軍事技術──網際網路定位為新一代技術的核心,作為開放式創新予以公開,供一般大眾使用。美國允許各類企業都參與到網際網路中,由此實現了水平分工。

所謂水平分工,舉例來說,CPU(中央處理器)是英特爾公司製造的,硬碟(HDD)是其他廠商製造的,軟體是微軟開發的。水平分工得以實現,歸因於規格形成標準化並獲得公開了。而日本陷入『加拉巴哥化』,完全沒有跟上這股潮流。」 (相關報導: 歷代銷售最多的iPhone,往往不是最便宜的!專家用1理論解析蘋果定價策略 更多文章

日本製造商未能適應水平分工時代

——日本企業曾有一個「必勝套路」,那就是把在國內競爭中勝出的產品加以改良後銷往海外。

「20世紀80年代,日本產品的材料和設備有強大的技術實力為後盾,加上日本企業擅長的高品質、超小型設計等,因而風靡世界。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地相連互通。像蘋果公司那樣,只做產品設計,本身沒有製造工廠也無妨,在海外(中國)生產就可以了。如此推進水平分工,實現低價格、大量供應產品。這樣一來,日本製造商通過家庭工業式模式精益求精的優勢就喪失了。(延伸閱讀:日本明明是汽車大國,為何在電動車被中國、美國遠遠甩開?專家:被以前成功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