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在一起」?我們這個時代人的矛盾處境:《在一起孤獨》選摘(5)

社群媒體讓我們習慣「一個人的精彩」,卻也容易陷入淺薄人際關係帶來的孤獨。(資料照,圖/pixabay)

橫跨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探問

那一年,《虛擬化身》(Life on the Screen)中譯本出版時,我們透過撥接連上台大椰林、批踢踢、不良牛、小魚的紫色花園。現在,我正寫著《在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的導讀。批踢踢還在,但其他BBS站台與撥接上網已成了歷史傳說。在各種行動裝置的推波助瀾下,如今以社群媒體為核心的「螢幕生活」不再只是另一個生活,它就是我們的生活。

在2000年初透過《虛擬化身》與雪莉.特克相遇,並開啟了我的資訊社會研究之旅。不過特克關於資訊社會、人與科技物關係的探問開始得更早。從1984年的《電腦革命》(The Second Self)到2011年的《在一起孤獨》,這是一場橫跨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的研究。特克跟隨著當代數位科技發展的腳步,從個人電腦、網際網路到今天行動裝置與社群媒體普及、人工智慧登場,她為數位時代每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剖析了我們自身、我們的群我關係的相應轉變。

因此,《在一起孤獨》這本書的重要性就在於,這是一本由二、三十年來長期關注資訊社會、人與科技問題的重要學者,在這個社群媒體幾乎等同於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就將取代人類的時代,再一次地提出了關於我們自身處境轉變的精闢觀察與分析。在我寫下這篇導讀時,川普贏得了美國總統大選,有人怪罪臉書放任假新聞的傳散,並再次撻伐社群媒體的同溫層效應。同時,Google的人工智慧AlphaGo不久前擊敗了韓國棋王後,聽說又要跟著挑戰中國棋王。更不用說,關於人工智慧將使人失業的新聞早已甚囂塵上。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處境。相較於《虛擬化身》的1990年代,今天我們面對的不單純是網際網路帶來的虛擬與真實界線問題。在《在一起孤獨》一書中,特克進一步帶我們看到可以隨身攜帶的行動裝置(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如何使人與人的關係變得更複雜,也帶我們看到人工智慧機器人將如何進入我們的生活。乍看之下讀者也許會覺得,人際關係的連結與人工智慧的發展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特克卻很巧妙地透過其英文書名的副標說明了兩者的共通點:「為何我們對科技的期望日漸增高,卻對彼此的期待日漸降低?」換言之,不管是我們越來越喜歡透過社群媒體互動,還是殷切盼望著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到來,背後反應的其實都是我們對彼此之間日益明顯的那份矛盾情感:我想要與你/妳在一起,卻也不想與你/妳在一起。

我們這個時代的處境與病徵

《在一起孤獨》這本書的意義可以放在兩個脈絡裡加以理解。一方面,在學術上,特克在本書探討行動裝置所帶來更加複雜的人際連結樣態時,實際上呼應了約莫是2002年以後傳播與媒介研究的主要觀點。另一方面,在一個更廣的社會文化脈絡上,我們可以說《在一起孤獨》這本書談的正是我們這個時代鬱積已久的病徵。

大學生應該學會溝通與情商,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圖/CurrencyFair @ flickr)
為何我們對科技的期望日漸增高,卻對彼此的期待日漸降低?(資料照,圖/CurrencyFair @ flickr)

永不斷線、持續分心 (相關報導: 短短三年,世界天翻地覆:《謝謝你遲到了》選摘(3) 更多文章

ames Katz與Mark Aakhus在2002年編著了一本後來被認為是行動通訊研究的重要論文選集。這本書的主標題是:永恆聯繫(perpetual contact),它一語道出了行動裝置普及帶來的影響,也成了其後十數年間影響許多研究的重要理論概念。簡言之,「永恆聯繫」指的是:由於行動裝置隨身攜帶、即時連結的科技特性,人們如今實實在在地進入了一種「不斷線」的狀態。過去,我曾將桌上電腦的網路漫遊者稱為「脫殼之人」,也就是一種擺脫固著於當下的肉身、躍入「螢幕生活」中的抽離樣貌。這種看似無遠弗屆的連結,實則需要以固著的肉身為代價。因而,一但身體移動、離開那閃爍的螢幕,連結也就跟著中斷。但行動裝置內蘊的永恆聯繫卻是全然不同。幾乎不再需要電源線、網路線的手機、平板電腦,讓我們如今無需「脫殼」躍入螢幕。我們把螢幕生活就這樣放在口袋裡帶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