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位歡宴到異化牢籠:《在一起孤獨》選摘(4)

行動裝置。(資料照,圖/kaboompics@pixabay)

如果列出當代數位科技與社會行為領域最重要的研究者,麻省理工學院科技社會研究教授雪莉.特克絕對在這份清單上名列前茅。身為臨床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的特克,三十年來研究數位科技對人們自我與社會關係的影響,並以她譬喻豐富、優雅動人的文筆記錄下當代人們使用電腦與網路科技的民族誌,讓她早在多年前就被譽為是「數位文化的瑪格麗特.米德」。她的《電腦革命:人工智慧所引發的人文省思》(The Second Self)《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份認同》(Life on the Screen)與這本《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Alone Together)正是她眼中科技與人們關係變化的三部曲。

三本書的關懷從80年代初期個人電腦快速發展趨勢下人與電腦的親密關係、90年代網際網路孕生的線上模擬世界社交生活,到今日手機與連網科技結合下無所不在的日常生活變化。然而,特克在三個資訊科技發展階段的觀察分析,不僅是涵蓋現象與分析面向上的擴增,她對電腦科技的態度更有令人驚愕的巨大轉變。1995年《虛擬化身》一書出版後,她曾經登上科技烏托邦陣營代表性雜誌《連線》(Wired)1996年初的封面人物,在應接不暇的媒體專訪中暢談現代主義的計算美學如何演變為魅力無限的後現代模擬美學。在《虛擬化身》裡,電腦與連線科技意味著走出個人現實生活與身體外表限制,接觸到廣大世界、發展千變萬化、流動而多重自我的機會;分身發光發熱,被高度歡慶歌頌,令人心醉神迷(「你就是你假裝的那個人」)。如今,在《在一起孤獨》裡,本尊孤獨落寞,舉目四顧滿座都是人在心不在的血肉軀殼,視線停駐在他們的筆電和手機上。特克失落了。

當年的特克描繪了一個「只要登入」就變化萬千、燦爛誘人的新世界;如今的她,警告我們再不「登出」,我們將就此一路滑落空洞荒蕪、令人不安的孤立深淵。原先看見模擬世界絢麗光芒的特克,如今看到的是現實世界的分崩離析。原先深信網路是個自我充滿發展潛力的大千遊戲場,而「現實只是另一扇視窗,還不一定是最好的那個」的她,如今主張網路世界裡找不到真實人生,來自機器的溫暖只是假象;不要求回報的傾聽、沒有壓力和風險的關係都只是表演而不含任何同情理解。特克甚至否定了自己過去稱線上互動為「社群」的說法,說自己話說得太快了。今日的特克眼中,不僅科技所許諾的那個未來世界是荒涼的,我們流連其中也帶來外溢效應:在電腦螢幕與手機視窗之外,其他事情都處於關機模式。特克要如何解釋這從網路科技的頭號支持者變成高度懷疑者的巨大斷裂?她是這麼解釋的:「培育自我的文化,會引誘自我以自戀的方式與世界建立關係」。 (相關報導: 短短三年,世界天翻地覆:《謝謝你遲到了》選摘(3) 更多文章

MobileBench以客觀可靠的標準性能評測指標提供最完整的分析,能根據評測結果,選擇最符合個人使用需求的行動裝置。(圖/geralt@pixabay)
人們不是對科技上癮,而是對科技造就我們的那種永恆連繫、絕不無聊單調的需求與心態上癮。(資料照,圖/geralt@pixabay)

特克老了、變得保守、懷舊,甚至成了盧德派嗎?當她重返梭羅的《湖濱散記》的理想尋求解決出路的時候,我們不禁會這麼困惑。然而曾經到過科技許諾之地,即便終於幻滅離開,她也絕非那些始終對科技戒懼懷疑的保守派同路人。她的某些信念始終是不變的:青少年需要學習發現自己、需要思考價值觀與認同問題、需要學會同理他人、管理並表達自己的感受。只不過,在《虛擬化身》裡,她看見連網世界提供了人類歷史上從來不曾存在過的身分試驗場與「青少年暫停期」讓他們嘗試摸索;而如今,她看到的是:這一切自我探索都需要時間,但是永遠連線的通訊科技讓我們不再有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