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想死,可是我不想自殺…」精神科醫師給你的4帖自我急救方箋

是不是曾經有過「好想死」的念頭,這是種強烈表達自己處於痛苦的方式,其實也是在向外求救。(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自傷是刻意的傷害自己的身體,用來處理所遇到的壓力、痛苦與內在的衝突。

了解自我傷害(自傷/自殘)

也可以把它視為一種「替代行為」,指的是對於我們的目標來說,不是那麼有效的方法。在這邊所指的目標,可能是為了來對應一些我們難以承受的情況,例如:有一些感覺太多了(例如:孤獨、覺得自己很糟糕、創傷的記憶),或是有一些感覺太少了(例如: 沒有辦法有甚麼感覺,只有感受到麻木、空虛)

我想死,可我不想自殺

這個乍看之下,可能有點矛盾。有診友告訴我,好幾天都沒有睡覺了,他難過的想死,但是他不是真的想要自殺,他只是希望能夠好好的睡一覺,擺脫這樣難過的感受。

所以,在這邊的想死,可能可以翻譯成,我很痛苦,我想要從痛苦中釋放出來。想死,可能是他協助我,了解他痛苦程度的一個描述。只是這樣的訊號,比較強烈,意思是希望我們可以僅可能的幫助他,儘快脫離這樣的痛苦。

(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很想死」是一種表達痛苦的強烈訊號。(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我覺得我好像是旁觀者,在看自己自傷

這種好像是局外人,在看別人傷害自己的經驗,並不少見。甚至有些診友,對於要回顧最近一次的自傷經驗,即使傷痕還沒有癒合,可能因為記憶模糊,沒有能夠將前因後果詳細的描述。

不管是旁觀者,或者是有點失憶的經驗,都可能是我們內在的其他(人格)部分,為了舒緩內在衝突升高的壓力,而採用的方法。

忽略自己的健康狀況,也是一種自傷

除了看的到傷痕、瘀青,這種直接傷害自己身體的方式,其實也有比較間接的自傷方式。

有遇過診友,來的時候告訴我,他的牙齒出了問題,需要植牙。但是隨著幾次的返診,臉上腫脹的部份卻不見改善,引起了我的好奇。本來第一個跳出來的想法,是會不會植牙費用比較高,經費有困難。結果是,他們雖然有錢,但是寧可忍著疼痛,吃飯只用單邊,也不願意去就醫。原來是心理承受的罪惡感,讓他感覺或許這樣懲罰自己,可以讓自己心理好過一些。

自傷背後可能隱藏的想法

以前在住院醫師時,晚上要看精神科急診。有遇過老先生,沒有辦法像年輕的時候四處闖蕩,需要在家裡吸著氧氣,選擇用鐵鎚打自己。有遇過感情不順利,要跟伴侶分手,拿刀傷害自己。上述這些,可能都是情緒過不去,情急之下來緩和情緒。也有人會比較仔細地描述當下的經驗,告訴我,心理實在太痛了,身體的疼痛還比不上心理的痛,反而看到血,心理倒會舒坦一些。

後來遇到幾位診友,他們自己也覺得奇怪,說不出甚麼具體的環境因素,需要這樣來傷害自己。有的告訴我,在騎車的時候,有聲音在他耳邊,要他直接往前面的卡車撞過去。聽起來讓人覺得膽顫心驚,本人也不勝其擾,想說莫名其妙,哪裡來這樣的人要他犯傻。

後來慢慢探索,才發現原來是他內在不同的人格部份,嘗試要他殺掉自己。有時候,只有傷害自己,才能讓聲音暫時停下來,換得片刻的安寧。 (相關報導: 一份長達60年的追蹤研究證實「憂鬱症」會讓人短命!尤其是女性患者… 更多文章

也有的診友,沒有上述有這樣明顯的『聲音』,而是莫名其妙,早上眼睛一睜開,或是晚上一個人獨處,就開始覺得心頭悶,說不出來的鬱卒,有時眼淚就開始不聽話的滑落,為了要暫時脫離這樣的情緒,有些人就選擇吞比平常更多的藥物,試著讓自己“睡著”,不去理會這個莫名的難過情緒。

(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只有透過傷害自己,才能緩和某種太過的情緒。(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