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有《難纏的女人:11場鬥爭構成的女權主義史》(Difficult Women: A History of Feminism in 11 Fights)一書的作者、文化評論家海倫·劉易斯(Helen Lewis)則認為是電視起的作用,因為電視作為一種對性的坦率而聞名的藝術形式發展興旺,從而影響原習慣於大銀幕看色情片的觀眾。她說,「我們將電影與為串流媒體服務製作的節目進行比較,可能會發現電影在性方面有些平淡。在電視界,HBO是這種模式的先驅。你付費訂閲,所以我們會假設你是成年人。這使得HBO可以播放《慾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和《墮落街傳奇》(The Deuce)等聯播電視劇。」
不論小螢幕起到什麼作用,許多人認為應該是性冷感精神入侵了許多好萊塢作品。女作家拉奎爾·S·本尼迪克特(Raquel S Benedict)在她的書《人人皆美麗,人人無性趣》(Everyone is Beautiful and No One is Horny)中提供了一個獨特理論,解釋我們為何在超級英雄和動作片,特別是漫威和DC宇宙系列,看到主宰整個銀幕的都是一些肌肉發達,身材健美,但絶不拈花惹草的英雄。
嚴格審視這一現象後,她寫道,這些被打造為超人的英雄人物有一種新的救世情懷,無論在身體,情慾,還是其他方面都律己甚嚴,隱含的信息是,「耽於享樂會變得脆弱,讓你的團隊喪失士氣,從而給敵人獲勝的機會,像雷神索爾在(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變胖後的心情一般」。不妨將今天的英雄雷神和蝙蝠俠與過去年輕時的動作巨星席維斯史特龍(Sylvester Stallone)或尚-克勞德·范·達美(Jean-Claude Van Damme)抹著油光的性感男形象作一個對比,後者也是超級健壯的肌肉男,但卻愛尋歡作樂,在公開的纏綿做愛之時還不忘向鏡頭外的女性和男同性戀觀眾眨眼調情。
然而如海倫·劉易斯所指出,電視似乎已經找到了電影還未能解決的問題,即如何處理性題材這個燙手山芋。她說:「當BBC最近播放的電視劇《愛恨相依》(I May Destroy You)有生動的性愛場景,但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露骨色情』,而是提出質疑,迫使觀眾正視和思考。我認為電影開始面對這樣的提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性愛場面?是要給誰觀看?』」
電影中的性暗示是建構在最基本的一個個畫面上,這正是電影編輯其中一個原則。當我們看電影時,實際看到的是一個靜止圖像接著一個靜止圖像的移動,當我們大腦將這些圖像快速疊加在一起就成了動態影像,而大腦並不知覺。美國電影涉及到性暗示,總是有點見不得光的鬼祟感。從1932年美國電影行業制定的道德規範《海斯製作法典》(Hays Production Code)頒布以來,好萊塢的審查制度一直制約著美國電影的製作,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才最終慢慢消失。海斯法典大部分條規集中在禁止婚前關係,甚至禁止展示已婚夫婦在床上的照片,更不用說有明顯懷孕狀的女性出鏡、以及有跨種族關係或暗示同性戀的內容。
歷史告訴我們,我們不需要露骨的性愛場景就能領會到性快感。正如好萊塢電影大師恩斯特·劉別謙(Ernst Lubitsch)曾經說過的,「要尊重你的觀眾……讓他們自己把二加二相加,他們就會永遠愛你。」劉別謙曾執導《愛情無計》(Design for Living)、《俄宮艷史》(Ninotchka)和其他三四十年代一系列情節大膽的經典作品。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現在電影中性的場景越來越少,同時也普遍失去了電影中的男歡女愛,這一現象是有經濟原因的。正如《好萊塢記者報》(The Hollywood Reporter)的作家斯蒂芬·加洛韋(Stephen Galloway)所說,「好萊塢已經不再製作肉體纏綿可有可無的中等預算人物情景劇了。」隨著浪漫劇和浪漫喜劇這類電影的衰落,這似乎不僅意味著性愛被拒之銀幕外,而且還意味著那種炙手可熱的明星間化學反應的消失,而這本是電影這一媒介帶給觀眾的一大樂趣。
(相關報導:100年前,台灣人是這樣看電影的!「文協百年紀念影展」辯士場,帶你重回憤青覺醒年代|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