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雞剛下的蛋是溫熱的喔,你摸摸看!」放牧蛋是明仁有機生態農場的明星商品之一,負責人婁明仁的農場溫室栽種小番茄、哈密瓜,戶外種植蔬果、飼養雞鴨鵝。剩菜廚餘用來餵雞,雞糞養殖蚯蚓,蚓糞又回到土壤當有機肥,構成無負擔的簡易生態系。
永遠找不到扎根的土地
二○一八年,婁明仁在橋頭與燕巢交界、位於橋頭新市鎮的中崎有機農業專區承租了四分地(近一二○○坪),在荒蕪的土地上搭起溫室、畫出農田、挖開水池,種下第一株小番茄。同年年底,內政部計畫將橋頭新市鎮後期發展區變更為橋頭科學園區用地,明仁有機生態農場也包括在內。
畢生從事農業工作的婁明仁,卻始終沒有一塊自己的農地,他的農耕足跡從台灣飛到哥斯大黎加、轉移至聖露西亞,最後又回到台灣,好不容易落地復育母土,種出屬於自己的果實,卻又面臨搬遷的命運……。婁明仁的農夫生涯像是預示了台灣的有機農業發展──永遠找不到扎根的土地。
婁明仁一路讀農,大學畢業後即擔任農業試驗所的果樹技工,後來參與外派的農技團。台灣重工輕農,農業技術卻在中南美洲國家很吃香,他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田園生涯,都在台灣人喊不出名字的國家度過。
一九九九年,婁明仁派駐哥斯大黎加,印象最深刻的是農技團將泰國芭樂引進哥國,有推廣戶僅因為種芭樂便得以重新裝修房子。但「現實很殘酷!」二○○七年兩岸外交戰中,台灣與聖露西亞建交,中國便搶走哥國,哥國與台灣斷交後農技團只好被迫退出。政治不會只歸政治,農業當然也不會只歸農業。
不用農藥就像毒癮者戒斷
台哥斷交後,他轉往加勒比海上的島國聖露西亞。婁明仁分析,聖露西亞是倚賴郵輪觀光維生的島國,若郵輪發生油汙必然危害水質和環境,加上農藥長期消耗土地,「便什麼都沒有了」。於是,他說服農技團團長,在聖露西亞開闢一塊兩公頃的有機農業示範田。
聖國的經驗雖是婁明仁從事有機農業的濫觴,但他早就起心動念。農技團每兩年有一次返台假,「長期接觸農藥的前同事與農友陸續罹癌,每次回來就有一個人過世……。」談起風雲變色的國際關係不畏不懼,想起已逝的故人卻不禁哽咽。
「我很不捨得,環境的共業給我很大的覺醒。」婁明仁深知農藥有多毒,回台後決定從事有機農作,不顧身旁朋友苦勸他還有妻子和兩個兒子要養。二○一三年他先是在內門找到一塊地,一八年經過朋友引介落腳中崎有機農業專區。
婁明仁的妻子蘇家慧開玩笑地說:「他吃泡麵的時候,我們就跟著吃泡麵啊!」她每回隨丈夫返台都無法適應高雄的空氣,總是過敏、打噴嚏,因此全力支持丈夫從事有機農業。兩人不施化學肥料、不噴化學藥劑,每一顆小蕃茄、每一條玉米都是親自採收。

有機農業能賺錢嗎?婁明仁反問:「很多人講『一』是健康,後面掛的『○』才是財富,這個『一』倒下去之後,財富有什麼用。」事實上,有了內門的經驗為基礎,夫妻倆在中崎很快就上手,終於轉虧為盈,一家四口生活無虞,賺得財富也賺得健康。
不過,婁明仁說,他的小番茄產量只有慣行農法業者的一半:「每天都在和心魔交戰。使用慣行農法就像吸毒,過去習慣有蟲就噴殺蟲劑、調節產期就噴著果劑,一切便宜行事;使用有機農法戒毒,總是要經歷戒斷的過程,凡事要自己想辦法克服。」
政府說收就收,有機農業沒未來
「有機農產品就是健康食品,健康食品一罐千元民眾都願意買,有機蔬菜卻下不了手?」婁明仁每周到有機農業市集推銷自己的農產品,實現保護土壤、應對氣候變遷的理念,重點是不會餓死。靠著客人一個拉一個,他的小番茄一箱箱地宅配到消費者手上,新鮮的蔬果與雞蛋則早在開賣前就被預購一空。
「破壞容易建設難,有機農業投入心血,結果政府說收就收,根本看不到未來。」有機農業成本高,婁明仁身上還背著貸款,根本買不起農地。他說,租用的四分農地,在橋頭市值近億,但他好不容易創造的生產、生態、生活則是無價。 (相關報導: 新新聞》小英表哥找黃國昌當獨董內情 | 更多文章 )
婁明仁小檔案現職:明仁有機生態農場負責人學歷:屏東科技大學農園生產系、嘉義農專經歷:台灣駐哥斯大黎加與駐聖露西亞農技團果樹技師、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果樹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