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毛三到四」!電動車百兆商機噴發,台灣的機會在哪裡?

正如童子賢所言,「未來汽車結構中,有70%產值將來自車用電子」,讓向來在全球科技產品扮演重要代工角色、飽受「毛三到四」之苦的台灣科技業,找到翻轉的機會。 (圖/今周刊)

電動車大勢崛起,提供台廠切入電動車供應鏈的無限想像空間,

台廠從消費性、商用電子轉型至高毛利、高成長的電動車產業,

宛如找到一條備受期待的成長曲線,

包括鴻海、和碩、廣達、台達電、國巨在內的科技業者,

都積極地企圖在電動車產業建立不可取代的戰略位置;

究竟誰會成為「電動車五哥」?絕對是台灣市場探照的焦點。

電動車崛起勢不可擋,從美國通用汽車(GM)、克萊斯勒、德國BMW、福斯到日本豐田;從美國加州蘋果、亞馬遜,不論傳統汽車大廠還是科技巨頭,大家都宣示要進軍電動車。在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眼中,這是台灣科技業者擺脫低毛利,最看得見、摸得到、高達四兆美元(約新台幣113兆元)產值的大好機會。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登高一呼,組成MIH大聯盟,短短幾個月,高達400家中外廠商熱情響應。第一時間加入MIH的新創公司歐特明執行長吳錫慶興奮地說,「電動車是新的產業,絕對是想進入的新創公司的大好機會。」

科技A咖深耕 「特斯拉經驗」奠基 ,台廠機會多       

早在3年前,有美國汽車大廠找上台達電,希望由台達電領軍,替它打造電動車的台廠供應鏈。走在電動車的大道上,「台灣科技業是車廠打造電動車供應鏈的首選。」才剛併購全球車用被動元件大廠基美的國巨董事長陳泰銘看好地說。

陳泰銘的道理很簡單:台廠會是首選的理由奠基於「特斯拉經驗」。他說,特斯拉能夠成功,建立在大量選用台灣廠商作為它的供應鏈。「它大量使用台廠技術、解決方案,隨著特斯拉的成功,讓台廠在零組件、系統經驗上更成熟、精進,兩者相輔相成。」

確實,電動車帶來的汽車產業大變革,早已經吸引台灣的科技業默默布局深耕。不只鴻海,和碩技術長黃中于透露,早在10多年前的華碩時代,就開始投入「車用」研究。在和碩大當家童子賢眼中,電動車更是台灣科技業者的新大陸,大家不約而同揚帆啟航,投入這場電動車新大陸的探險。

正如童子賢所言,「未來汽車結構中,有70%產值將來自車用電子」,讓向來在全球科技產品扮演重要代工角色、飽受「毛三到四」之苦的台灣科技業,找到翻轉的機會。從中,或許過去科技界的舊五哥,將由新五哥來取代。延伸閱讀:面對全球政經局勢鉅變 童子賢指點明路

拿下iPhone代工訂單而登頂全球電子專業代工龍頭廠的鴻海,這一年來以「光速」布局電動車的大動作,是戮力抓緊下一個機會的代表。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先是連番宣布結盟裕隆、拜騰、吉利、飛雅特克萊斯勒(FCA)等車廠,去年更推出有如當年聯發科公版晶片組的電動車軟硬開放平台MIH,一舉擄獲市場目光點。 (相關報導: 當中國第一間電動車代工廠!鴻海合資吉利布局解析,股價未來能衝更高? 更多文章

工研院資通所所長闕志克分析,台灣科技業有機會兵分三路搶下電動車大餅,「第一是台灣科技業擅長的馬達控制器、模組,以及電源轉換器、逆變器等;第二則是包含晶片、鏡頭、模組的感測系統;最後是台灣較缺少的底盤,或是控制數位訊號轉機械動作系統(Drive By wire)。」至於汽車電子部分,他說,「車內娛樂系統其實就是傳統電腦、面板的延伸,這部分,台灣廠商就更沒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