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西方國家尋求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美歐太陽能電池板安裝量正在大幅增長。
但西方國家無論是在面積較小的屋頂還是在廣袤的沙漠中安裝電池板都面臨一道難題:多數太陽能電池板都是在中國用燃煤電廠的高排放能源生產的。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歐美越來越擔心,隨著製造商迅速擴大太陽能電池板的生產以滿足需求,太陽能行業對中國煤炭的依賴將在未來幾年導致排放量大幅增加。分析師稱,這將使太陽能行業成為全球污染最嚴重的行業之一,破壞廣泛採用太陽能所取得的一些減排成果。
多年來,中國低成本的燃煤發電給國內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帶來了競爭優勢,使它們得以主導全球市場。
行業分析師Johannes Bernreuter表示,中國工廠為全球供應超過四分之三的多晶矽。多晶矽是多數太陽能電池板的關鍵材料。而多晶矽工廠使用一種非常耗電的工藝來提煉金屬矽,因此如果能夠使用廉價電力就會帶來成本優勢。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在新疆和內蒙古等人口稀少的地區建設了很多燃煤電廠,以支持多晶矽製造商和其他高耗能行業。
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能源系統工程教授尤峰崎說,在中國生產一塊太陽能電池板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量是在歐洲生產的兩倍左右。尤峰崎說,在一些不太依賴化石燃料發電的國家或地區,如挪威和法國,安裝一塊生產過程產生高碳排放、中國製造的太陽能電池板可能根本不會減少排放。
圖中塞維利亞郊外的這個太陽能發電場從去年開始運營。亞馬遜已經承諾從西班牙的五個太陽能場購買電力。(圖片來源:Solarcentury)
尤峰崎說:「是的,西方使用清潔能源。」他說:「但從另一個國家(現在是中國,也許以後是其他地方)獲得這些太陽能電池板的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排放。」
不過,科學家們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安裝中國產太陽能電池板幾乎總會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出現淨減少,因為這些太陽能電池板通常取代的是化石燃料發電。一塊使用壽命為30年的太陽能電池板在最初的幾年後,減少的排放量可以抵消生產過程所產生的排放量。
一些西方國家的政府和企業正試圖使太陽能產業擺脫對煤炭的依賴。購買可再生能源的公司正在打下基礎,以便在為太陽能項目提供資金時向低碳太陽能電池板傾斜。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的一位發言人說,美國聯邦政府正在起草一項政策,在購買太陽能電池板時採取類似的策略。歐盟官員說,歐盟正在考慮是否對在歐盟27國銷售的太陽能電池板的碳含量進行監管。
西方企業高管表示,這些政策也將有助於重建西方的太陽能產業。在污染更嚴重的中國企業的競爭壓力下,西方的太陽能產業已經萎縮。
可再生能源買家聯盟(Renewable Energy Buyers Alliance)的Jen Snook說:「大型能源買家能夠影響供應鏈。」Snook表示:「太陽能有望繼續保持非常強勁的增長速度,我們希望確保這種增長是可持續的。」該聯盟代表亞馬遜公司(Amazon.com Inc., AMZN)、Salesforce.com (CRM)和其他200多家公司。
這種兩難局面正變得日益明顯。全球領導人準備於今年11月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會議,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出新的努力。其中一項努力就是勸說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排放國逐步放棄燃煤發電,以減少排放,儘管西方國家正在大規模地從中國進口太陽能電池板、電動汽車用的輕質鋁等產品。在二十國集團(G20)環境部長7月份舉行的一次會議上,中國和印度阻止了一項逐步淘汰燃煤發電的協議。
尋找替代品並不容易。中國的多晶矽產量激增且價格更低,這對美國生產商造成了傷害,已導致一些使用比中國生產商碳排放更低的能源的工廠關閉。Wacker Chemie AG是西方最大的太陽能級多晶矽生產商,該公司發言人Christof Bachmair說,與中國新疆的生產商相比,該公司在德國的工廠所支付的電費要高出三倍。
圖為新北市工廠屋頂設置太陽能光電設備。(新北市環保局提供)
中國已經大幅推低太陽能電池板的價格,以至於現在在全球許多市場上,太陽能發電的價格低於化石燃料發電的價格。美國和歐洲也在大量進口太陽能電池,這是組裝電池板的部件之一。
這些太陽能電池要麼直接進口自中國,要麼在產品中含有中國製造的關鍵部件。
位於奧斯陸的國際氣候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limate Research)的高級研究員Robbie Andrew表示:「如果中國此前不使用煤炭,那麼太陽能價格就不會像現在這樣便宜。」他指出:「我們看到中國已產生如此巨大的碳排放,因為通過使用高排放能源,中國能以極低的成本開發所有新能源技術,這是可以接受的嗎?再過30到40年,我們可能也無法知道答案。」
一些中國多晶矽生產商在應對西方對低碳電池板的需求方面處於有利地位。全球最大的多晶矽生產商通威股份有限公司(Tongwei Co., 600438.SH, 簡稱:通威股份)有一些依靠水力發電運行的工廠。不過,據通威股份在國內的主要競爭對手大全新能源(Daqo New Energy Co., DQ)和保利協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GCL-Poly Energy Holdings Ltd., 3800.HK, 簡稱﹕保利協鑫能源)稱,它們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依賴煤炭。
太陽能產業的重要原料多晶矽大部分於中國新疆生產,歐美因人權問題制裁新疆恐衝擊供應鏈。(Antonio Garcia@Unsplash)
法國是少數幾個對太陽能電池板碳含量進行監管的國家之一,要求大型太陽能項目使用低碳電池板。這鼓勵了一些中國電池板製造商在某些工藝中使用可再生能源,以便能夠向法國市場銷售產品。該地區官員稱,韓國今年採用了受法國制度啟發的一些規則,其他歐洲國家也表現出了興趣。
中國在太陽能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也使得少數幾家試圖在西方重建太陽能電池板產能的公司處境雪上加霜。在將多晶矽切片為晶圓、將晶圓封裝成電池、再將電池組裝成面板的公司中,有大多數都位於中國。美國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池徵收關稅之舉已促使中國公司在其他國家設立工廠生產這些零部件。
太陽能晶片製造屬於能源密集型產業,目前全球供應鏈極度依賴中國新疆。(Macau Photo Agency@Unsplash)
中國企業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JinkoSolar Holding Co., JKS)在佛羅里達州建造了一個電池板組裝廠,為美國大型可再生能源公司NextEra Energy供貨。但分析人士稱,晶圓和多晶矽都來自中國。
義大利能源公司Enel SpA正計劃擴大在西西里的太陽能電池板工廠,這是歐洲僅存的幾家工廠之一,但該工廠仍將依賴來自中國的晶圓。
這家西西里工廠的負責人Antonello Irace說:「如果能夠在歐洲建立另一部分太陽能價值鏈,我們會很高興。」「考慮到可持續性、勞動條件、以及物流成本和地理位置的鄰近,這樣做理由充分。」
另外,由於圍繞太陽能電池板的長期貿易爭端,中國政府對美國多晶矽徵收懲罰性關稅,進一步阻礙了西方發展太陽能產業的努力。高關稅導致美國生產商向中國矽片工廠出售原材料受阻,這些中國工廠佔全球產能的95%以上,也就意味著美國生產商的產品幾乎找不到買家。
「我們有很多多晶矽產能,」美國政府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的研究員David Feldman說。「對他們來說有客戶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