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為了抗衡中國!西方政府重返產業補貼老路

美國總統拜登。(美聯社)

美國及其盟國長期以來一直敦促中國停止以補貼、政府優惠政策等干預措施扶持重點產業。

而如今,這些國家卻開始「抄作業」。上個月,美國參議院經投票表決通過了一項幾乎前所未有的產業補貼法案,批准撥款520億美元幫助建設新的半導體製造廠,即「晶圓廠」。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其他一些地區也已推出類似做法。歐盟致力於將其在全球半導體製造能力中的佔比增加近一倍,達到20%。韓國批准了規模可高達650億美元的半導體產業支持舉措;日本則承諾對半導體產業進行堪與其他國家的力度相匹敵的扶持,同時計劃把日本變成一個亞洲數據中心樞紐。

西方政府為促進從電動汽車電池到醫藥等其眼中戰略性產業的發展,正匆忙推出一系列干預舉措,晶片製造補貼便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項。據來自貿易監測組織「全球貿易預警」(Global Trade Alert)的資訊,過去10年間,美國和歐洲的此類干預措施大幅增加。

總體而言,這意味著擁抱「產業政策」,也就是擁抱這樣一種理念:政府應該引導資源進入對國家利益至關重要的產業,而不是把一切留給市場來決定。

倡導者稱,自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利用關稅來培育發展製造業以來,美國一直以某種形式實施產業政策。批評者稱這是在「挑選贏家」,認為這件事最好留給資本市場來做,並指出,過去在超音速客機和快中子增殖反應堆等方面已經浪費了資金。

在疫情引發的供應鏈中斷和中國崛起的推動下,從川普任期到如今拜登執政,美國政府的支持正在擴大。美國官員曾認為,隨著中國政府的成熟,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將會縮減。現在這些官員表示,美國必須也採取政府干預手段,否則就只能眼睜睜看著中國主導重要產業。

前風險投資家、曾任維吉尼亞州州長的Mark Warner稱:「中國模式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Warner作為民主黨參議員,提出了上述半導體法案。他表示,中國政府確保中國公司,而非外資公司成為國內市場的主導者,有效地保證了中國公司在全球市場佔據一大塊市場份額。

Warner稱,很難想像美國或任何正常的、傳統的以市場為基礎的經濟體的公司如何才能與這種不可抗拒的強大力量競爭並取勝。

產業政策的最大障礙是政府無法預測技術趨勢,而且事實可能證明西方國家新的產業政策推動是在浪費資金而且無效,一些分析人士稱中國的情況就是這樣。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留給孩子的遺產,最好在什麼時候給他們? 更多文章

智庫機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Scott Kennedy說:「如果美國試圖在政府支出方面達到與中國旗鼓相當的水平,那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他說:「這麼多錢投入了無底洞,導致過度投資、利潤降低、創新放緩、債務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