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40年的美中經濟整合,曾是美國消費者極大的福音,也幫助數億中國人擺脫貧困。這不但抑制了通膨,也防止了大國戰爭。總的來說,我們會懷念那個逝去的時代,因為我們的世界將變得不那麼繁榮、不那麼一體化,地緣政治也沒有那麼穩定。
然而美好時光不再。
湯瑪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
當2022年漸入尾聲,三度榮獲普立茲獎的佛里曼在他的《紐時》專欄問了一個問題:何者是2022年最重要的代表性事件?脫歐在今年引爆的英國經濟崩潰;習近平執政造成的全球供應鏈脫中;烏克蘭戰爭引發的俄羅斯與西方脫鉤;抑或是川普在2020年所謂「大選結果被偷走」的彌天大謊,在2022這一年已經完全感染了共和黨,讓美國失去了和平、合法轉移政權的能力?
佛里曼自己的答案是「Chexit」,也就是中國與西方經濟的穩定融合宣告終結,若用西方跨國企業的話來說,那就是他們會把下一個工廠放在ABC——Anywhere But China(只要不是中國哪都行)。雖然他也肯定美中經濟融合過去40年對兩國都好,美國基本上有更多出口機會(但確實也有美國人因此失業),中國則是成功脫貧——而且這麼做也抑制了通膨與戰爭。但他也清楚,這樣的時光已經不會再回來。

佛里曼引用《紐約客》記者歐逸文(Evan Osnos)的報導數字:「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2012年有40%的美國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如今此一比例卻超過了80%。」習近平對此可能不感可惜,但佛里曼認為「中國如果擁有一個民主政府,裡頭一定會有人會想知道『我們是怎麼丟掉美國的?』」他不否認在美中關係惡化的趨勢中,美國也有一定的責任—畢竟美國從來沒碰過從經濟到軍事都棋逢敵手的地緣政治競爭者,而且驅動這個國家的並非石油,而是儲蓄、打拼跟犧牲奉獻,並且重視教育與科學,就如同過去的美國一樣。
但反過來說,中國明明擁有整個華府最有勢力的遊說團體—代表美國跨國企業的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和中美總商會,這兩個單位總是為中國說好話,呼籲「與中國進行更多貿易、對中國進行更多投資」,中國自己卻還能把事情搞砸,這些最有力的說客如今也變得沉默。這是怎麼回事?佛里曼認為美中關係惡化至今,其實是下面四個趨勢加總的後果:中國與美國的不公平競爭、民族主義對於民主的壓制、激進的外交政策、自外於夥伴的合作與信任。
不公平競爭
佛里曼認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朱鎔基又在2003年卸下國務院總理的職務後,朱曾經寄望的「中國公司必須在國內與最好的公司競爭,才能在全世界的範圍裡更有競爭力」理念也就無以為繼。
因為多由國企主導的內陸省份對此沒有興趣,更沒有能力像沿海省份那樣參與全球競爭。加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免關稅或低關稅待遇進入西方市場時,北京一直沒有簽署不對外國廠商給予差別待遇的附屬協議,並且將巨大的國家購買力導向國企,中國企業就靠著竊取知識財產權、政府補貼、受保護的國內市場,進而在全球市場與外國企業競爭。 (相關報導: 奧斯陸自由論壇》俄軍暴行罄竹難書!諾貝爾獎得獎烏克蘭機構主任呼籲:應增設國際特別法庭 | 更多文章 )

對於中國操縱市場,許多美國與歐洲的公司最初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他們正在那裡大賺其錢;後來又因為擔心報復,要求他們的本國政府不要對北京抱怨。不過佛里曼指出,今天這些西方廠商都忙著將供應鏈與中國脫鉤,就連蘋果公司也開始將生產線導向越南與印度。在中國生活了30年的商業顧問麥健陸(Jim McGregor)說:「雖然關係總是緊張,美國商界一直很喜歡中國,認為找到了機遇與夥伴。對中國來說,要讓這些人對中國反感可不容易—但中國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