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密支那戰役與美國75遊騎兵團的前世今生

1943年,為爭奪密支那與掩護修築的中印公路,爆發密支那戰役,死傷嚴重。圖為當時參與密支那戰役的大批C-47運輸機。(作者提供)

在第二次大戰當中,盟軍曾多次使用CG-4A滑翔機參戰,首役是1943年7月的西西里島戰役、密支那戰役為盟軍第二次使用CG-4A參戰、而CG-4A參加最大的戰役則是1944年6月6日的諾曼第登陸戰(代號:「大君主作戰」——Operation Overlord)……

另參加密支那戰役的盟軍部隊分別是——新38師、新22師(以上均為新1軍)、新30師、第50師、第14師以及美國的麥瑞爾突擊隊,總兵力約3萬餘人。

20191122-賈忠偉觀點配圖1.png(作者提供)
Waco CG-4A 滑翔運輸機是由運輸機(主要是C-47)拖拽起飛,到達目的地之後再與運輸機脫鉤後自行降落,它可以及時將作戰人員(可以運送13名全副武裝的官士兵)、武器裝備及戰略物資運送到指定地點。其機身大部份為木製結構,外以布料包裝,製造成本低廉,因此可以作為一次性消耗品使用,不用考慮回收問題。而且它著陸所需的滑行跑距離非常短,只需要略微平坦點的地面(田地、道路……)就能完成降落動作,在戰場是相當簡易好用的運輸工具。不過最大的缺點是--運輸機在拖掛上CG-4A之後其飛行時速就不能超過於200公里,因此選擇出發的時間和空降地點是相當重要的,不然這些飛機將很容易的成為敵方空軍和防空高射砲的空中活靶。CG-4A在1942年試航成功後立即量產,總計第二次界大戰共生產13,903架。(作者提供,取自維基百科)

為支援盟軍反攻緬甸,美軍組建敵後長程滲透突擊隊——「麥瑞爾突擊隊或麥瑞爾的打劫者(Merrill`s Marauders)」

1942年(民國31年)5月,第一次中國遠征軍兵敗緬甸後,盟軍退至印度,與日軍展開了一年多的相持階段。1943年(民國32年)8月17日至8月24日,美國羅斯福總統和英國邱吉爾首相在加拿大魁北克市(Quebec City)所招開的「魁北克會議(Quebec Conferences,會議代號為:「四分儀」)」中做出反攻緬甸之戰略決定——「首都計畫」,之後美英中(國民政府代表為宋子文)三國以「首都計畫」定出於1943年春發動代號「人猿泰山」又稱「安納吉姆(Anakim)」的作戰計畫——進攻緬甸。根據這個計劃:中國駐印軍(Chinese Army in India,CAI)——X部隊(X Force)自印緬邊境小鎮雷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中國遠征軍(Chinese Expeditionary Forces,CEF)——Y部隊(Y Force)則由雲南出兵翻越野人山,兩軍分頭夾擊緬北,英軍部隊則擔任助攻,其戰略之初期目標為——先收復緬北,打通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雷多),同時擴大並加強中印之空運運量。

為了掩護與協助盟軍反攻緬甸,在「魁北克會議」上英美兩國也決定編成的幾支敵後突擊部隊,根據這一代號爲「圓桌武士(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的計劃,美國戰爭部(War Department)於1943年(民國32年)9月特別向各地區司令部發出動員令,徵求有叢林作戰經驗的老兵,能自願來加入這支暫時被命名為5307的臨時綜合作戰單位,戰爭部提供的獎勵是收復緬甸後可提前退伍。命令發出去之後,1943年(民國31年)10月各地的志願官兵陸續來到印度報到。統計顯示這支部隊組成主要來自以下各單位:

(1)加勒比海防衛司令部:960人(均受過嚴格的叢林作戰訓練)。

(2)美國本土地面部隊:970人(均受過跳傘訓練)。

(3)南太平洋司令部:674人(均為參與過瓜達康納爾島和所羅門群島戰役的老兵)。

(4)西南太平洋司令部:274人(均由麥克阿瑟將軍直接挑選有叢林作戰經驗的官兵)。

(5)加上CBI(中緬印戰區)支援人員(航空聯絡組和通信人員)。

全隊總計2,997人(註一)。 (相關報導: 賈忠偉觀點:《辛德勒的名單》與納粹猶太人大屠殺 更多文章

20191122-賈忠偉觀點配圖2.png(作者提供)

趕赴密支那、於叢林中穿梭的麥瑞爾突擊隊。憑良心說國內現有關於美軍第75遊騎兵團的前身──陸軍第5307團──即「麥瑞爾突擊隊」在緬甸戰場的描述都太過英雄化與簡單化(包含《維基百科》也是如此),反觀孫立人將軍在新38師的《戰場詳報》當中,就曾很不客氣的指出此部隊的三大問題:(1)是紀律不嚴、官兵各不相顧、生活互不相關、長官缺乏愛護部下之精神…(2)因物資充足、生活優裕、養成不事勞作而不能適應環境之習慣…(3)也是因為物資豐富,因此習慣隨意丟棄物品…。在1972年奪得非小說類作品普立茲獎、由芭芭拉W․塔奇曼女士(Barbara W. Tuchman,1912~1989)所寫的《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1911~1945/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1911~45)》這本書裡,對於那些加入麥瑞爾突擊隊的美軍是這麼形容的──「這批所謂的志願加入突擊隊的美軍官兵,很多都是屬於性格粗暴和長期對社會或是軍隊心懷不滿的人」………「在美軍的醫療清楚中清楚的記載著──『我們希望來報到的都是精銳部隊。可是我們看到的是很多長期患病的人……少數智商不足、還有很多人心裡有問題』。」所以「麥瑞爾突擊隊」真實的戰力與訓練並沒有──塞謬爾․富勒(Samuel Fuller,1912~1997)於1962年導演出品的《麥瑞爾的打劫者Merrill`s Marauders(別名:緬甸浴血戰;1962年3月16日於美國上映)》片中描述的那麼神勇與堅苦卓絕。不過這批人或許不是所謂的菁英戰士,但我們仍必須尊敬這些為抵抗侵略者而犧牲奉獻的友邦英雄。(作者提供,取自《World War ⅡDatabase》)

之後美軍將他們編成3個營、6個戰鬥小隊(每個戰鬥小隊平均440人,以紅、白、藍、綠、橙及卡基為隊色),其中有247人被編為支隊指揮部人員。同時為收集當地日軍情報,每一個營中都配備了兩名通曉日語的第二代日裔美國士兵。這支部隊由畢業於西點軍校(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和麻省理工學院(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軍事工程學系、且精通日語的法蘭克․麥瑞爾准將(Brig.Gen.Frank D.Merrill,1903~1955)指揮,因此被暱稱「麥瑞爾突擊隊或麥瑞爾的打劫者(Merrill`s Marauders)」(簡稱「麥支隊Mer」),組成之初其部隊在美軍的正式番號是第5307臨時混合支隊(The 5307th Composite(Provisional)Unit,第5307暫編團),代號「格拉海德」(Galahad),直屬於馬歇爾將軍,之後再應史迪威將軍的要求而轉入其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