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中華民國海軍真的有派人參加諾曼第登陸戰

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在英國受訓合影。(資料來自網路)

【根據最新美國解密的文件,經過有良心的歷史學家的發掘,發掘出不為世人所知的過去,蔣公在二戰期間,不但把目光放在了中國戰場,更放在了歐洲戰場,而這些史實卻被中共的教科書埋沒在了歷史中很長一段時間裡,國軍一直被認為是無能的代名詞……在1944年的諾曼第戰場上,一支國軍部隊用鮮血告訴了世界,什麼是國軍的血性。二戰之後成立的聯合國當中,中國取得了至關重要的五常席位(即聯合國中的五個固定常任理事國),從而獲得了國際事務的發言權。世人都以為這個席位只不過是羅斯福等巨頭們的施捨,殊不知,它卻是由幾萬國軍戰士的鮮血換來的,在美國最近解密的二戰檔案中,這段歷史真相才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以上不是真實的歷史,只是流傳於網路的一篇「釣魚文」,就是俗稱的「網路謠言」】

抗戰期間唯一一次的大型海軍戰役「江陰保衛戰」在1937年12月3日因江陰砲台失守而正式結束,整個戰役歷時105天。「江陰保衛戰」打完之後,我國海軍主力戰艦全毀,損失艦艇總數達當時海軍的85%。抗戰前全國海軍總數為121艘艦艇,除自沉25艘老舊艦艇外,被日軍擊沉高達88艘,到1939年1月時,海軍只剩下小型艦艇15艘。由於數量與噸位均不足,因此只能在內江河川一帶活動,此時,國民政府也已無力建造新艦,海軍官兵死傷慘重更不在話下。

隨著時間不斷的過去,日軍的敗象已露,國府為因應戰後一系列的海軍重建問題,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中正在1942年3月15日頒佈手令:「凡由國內外海軍學校畢業之海軍軍官,其現年在40歲以下者,應設法統計,與英、美交涉派往英、美各國海軍艦隊上服務參戰」,另外他在命令中也特別指示「此次派遣人員應特別注意於潛水艇方面工作」。只是由陳紹寬主政的海軍總司令部,並不願意將其所屬海軍軍官,交由軍委會選派出國,但他也不願意將此一出國進修的機會給其他非閩系(如青島、黃埔、電雷)的海軍軍官分享,同時他也擔心──因為出國受訓的關係,讓部分原本在前線負責操作水雷阻敵工作的海軍軍官,會被訓練不足的陸戰隊所取代。雖然海軍總部意見很多,但軍委會仍照原定計劃在同年的7月2日頒佈《赴英美參戰見習暨造船辦法》,說明派遣軍官出國的目的在於「使海軍青年軍官參加同盟國海軍作戰與受潛艇訓練暨造船等工作,特考選海軍青年軍官派遣赴英美艦隊及船廠服務與見習,以增進其學歷,而備為我國將來海軍整建之基礎。」

面對海軍總部的技術性杯葛,軍委會想方設法的排除萬難會同了許多單位聯合組建了「選拔海軍軍官赴英美參戰與見習暨造船考選委員會(考選委員會)」,負責考選赴英美兩國海軍學習航海與造艦的學員。為此考選委員會特別聘請了國內各海校的資深教官及國立交通大學商船學校的教授來負責命題、批卷及監考等作業。總計從1942年的赴英美實習參戰與學習造艦,到1944年的赴英美受訓接艦參戰,中華民國政府先後向英美兩國選派了2000多名海軍官兵。 (相關報導: 當了137年的「違建」!1億6000萬元代價 西班牙「聖家堂」終於拿到建造執照 更多文章

20190610-海軍官兵參與諾曼地登陸戰回國後接受國府勳獎公文。(資料來自:李崇威)
海軍官兵參與諾曼第登陸戰回國後接受國府勳獎公文。(資料來自:李崇威)

比較特殊的是在1943年6月,有25位被選送去英國學習的海軍軍官,其中除了晏海波等4人被分配到僕茨茅斯輪機學校學習輪機專業外,另外21人則是轉到位於倫敦郊外的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Greenwich Royal Naval College)先接受兩個月短期的──航海、船藝、操艇等基礎課程,同時加強英語會話訓練,結訓後再轉到位於英格蘭東南部肯特郡查塔姆造船廠(Chatham)旁的海軍基地,接受兩個月的槍砲電化教學(看訓練影片),藉此盡快讓學員們熟悉英國軍艦上所有的武器操作。整個查塔姆造船廠占地廣達400英畝(1.6平方公里),歷史可以追朔到400多年之前的風帆時代。1984年關閉後,船廠被分成三個部分。最東邊的盆地被移交給梅德韋港(Medway Ports),現在是一個商業港口。另一個區段被改造為住商與休閒混合區。剩下的80英畝,主要改建為海事博物館──Chatham Historic Dockyard,是英國非常有名的一個旅遊景點。在查塔姆海軍基地完成訓練後,英國皇家海軍會根據與中國政府的約定以及戰時需要,將這21名接受航海訓練的中國海軍軍官分派至現役的各型軍艦上實習。這個實習課程相當於英國海軍初級海軍學校畢業生的艦上實習訓練,重點在於驗證課堂知識及實務經驗的累積。

20190610-海軍官校第十任校長:白樹棉將軍。任期:民國61年6月1日至64年10月1日。(圖片取自海軍官校網站)
海軍官校第十任校長:白樹棉將軍。任期:民國61年6月1日至64年10月1日。(圖片取自海軍官校網站)
20190610-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擔任中華民國政府末代駐英大使的鄭天錫(1884~1970)接見赴英國留學並準備接艦的中華民國海軍軍官。(作者提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擔任中華民國政府末代駐英大使的鄭天錫(1884~1970)接見赴英國留學並準備接艦的中華民國海軍軍官。(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