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上黑人外貌體驗種族隔離的白人作家

佛洛伊德事件反映美國種族問題仍然嚴峻。(美聯社)

美國白人警察單膝下跪,致使黑人窒息而死的佛洛伊德(George Floyd)事件,儘管解雇四名員警並起訴,但仍無法壓抑群眾憤怒,引發美國「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s Lives Matter)平權運動的野火,揭開美國積怨已深的種族歧視現象。

時序拉回到美國的一九六○年代,你可能無法想像那時候的種族歧視,在人們心中有著多麼深的芥蒂和隔閡──黑人搭公車必須坐在特定區域、上廁所要到茅坑、不能跟白人一同在餐廳用餐,而美國南方州對黑人歧視之深,更令人難以置信。

格里芬的「自我黑化」實驗

當年一位美國知名小說家約翰.格里芬(John Griffin),為了了解黑人的真實處境,做了一個至今都難以超越的社會實驗。格里芬讀著一份指出南方黑人自殺傾向飆高的報告,並思索著:究竟是什麼樣的生活遭遇與條件,讓黑人對生命失去渴望?

於是格里芬與專門報導黑人議題的雜誌《深褐》(Sepia)合作,並在家人的支持與醫師的協助之下,透過化學藥劑、日光燈曝曬將皮膚染黑,剃了光頭,走入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阿拉巴馬、喬治亞等種族隔離的南方州,展開為期七周的旅行。

然而,格里芬為了找工作整日奔走,卻被白人毫不掩飾地告知,他們打算趕走所有的黑人,只要他是黑人,就不可能被雇用。他遭到白人惡視、驅趕甚至尾隨,讓他搭便車的白人露骨地表現出對黑人性生活的獵奇心理。

格里芬被警告不要盯著白人女人看,電影海報上的女人也不能直視;他也被警告不能坐在公園長椅或房子門口的台階上。「他們總是小心翼翼地指引我去最近的黑人餐館。如果我主動要杯水喝,他們也許會給,但我從來沒問過。黑人很害怕遭到拒絕。」

化身黑人後,格里芬日常生活的重心都花在解決各種生理需求之上,沒時間進行更多精神上的思考。他變得整天提心吊膽關切小事──是否找得到有色人種專用的廁所,以及服務黑人的餐廳和旅館。

近年來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片中一位牙買加裔的美國鋼琴家,雇用一名紐約保鑣做司機,兩位「一黑一白」從紐約一路開往南方阿拉巴馬州,外在環境從備受禮遇到充滿歧視,有如天壤之別的兩人個性從摩擦中取得平衡。

電影名稱源自《黑人駕駛綠皮書》這本書,是三六年到六七年美國種族隔離政策時期,由一位在紐約哈林區的郵差,替黑人族群列出的「友善黑人旅遊指南」,大部分為餐廳及飯店名冊,就是黑人族群進得去,不會被趕走、恐嚇,甚至受到更糟對待的消費環境。

白人小說家格里芬為了解黑人的真實處境,把自己皮膚染黑,在種族隔離的南方州展開為期7周的旅行。(八旗文化提供)
白人小說家格里芬為了解黑人的真實處境,把自己皮膚染黑,在種族隔離的南方州展開為期7周的旅行。(八旗文化提供)

夢見白人帶著仇恨目光逼近

參與社會實驗計畫的格里芬,沒有隱瞞自己的白人姓名或作家身分,但遊走在黑白之間使他深刻體悟,被歧視的經驗會完全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及思維。無論是現實還是夢境,格里芬都毫無喘息的空間。他變得神經質,常常面露沮喪,甚至夢見白人帶著仇恨的目光朝他步步逼近,直至尖叫驚醒。 (相關報導: 川普與保守派被演算法「隔離」了嗎?遭指控「對共和黨有偏見」,美國社群媒體紛紛喊冤 更多文章

每件事情乍看之下都是可以隱忍的小事,但各種小事重複發生,使格里芬不得不承認:在重視個人特質的美國,膚色才是人們用以評斷他人價值的首要依據,而黑色皮膚所標誌的是次等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