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片《返校》不僅賣出2.6億票房,在金馬56抱回5大獎,除了是本土電影久違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之外,更是全球罕見、以電玩改編電影獲好評的案例。對此,《返校》導演徐漢強分析,電玩改編電影常常失敗,原因之一是很多被改編的遊戲,本身就是在模仿電影,又被改編成電影時,就會很像「山寨版」,另外,也因為過去改編遊戲,常是因為IP紅才改編,並非打從心底喜歡遊戲。
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NMEA)舉辦為期2日的亞洲新媒體高峰會,26日邀請《返校》監製李烈、導演徐漢強、赤燭遊戲共同創辦人姚舜庭,以遊戲改編電影為主題進行論壇。
對於最初為何看上《返校》,李烈表示自己其實不敢看恐怖片,當初是看了介紹後,對故事產生興趣,此外,她一直在思索,為什麼韓國可以拍這麼多關於黑暗歷史的電影?每部都可以感動人,有好票房,更不會在國內被冠上分裂的帽子,也想著台灣是否也能做這件事,剛好這時就遇到《返校》。
恐怖片票房有天花板 李烈總總評估才決定製作《返校》
然而,過去在台灣,國產恐怖片如《紅衣小女孩》票房8500萬、《紅衣小女孩2》1.05億、《粽邪》4957萬,外國電影如《厲陰宅》約為1.5億,票房確確實實存在天花板。對此,李烈表示,這些她當初也都考慮過,包括題材無法前進中國、國外電玩改編電影大多口碑不佳等等,也都有列入考量,但認為《返校》不是單純恐怖片,是心理驚悚片,並參雜台灣歷史的元素,對年輕觀眾來講,應該會引起好奇。

李烈指出,《返校》從一開始的觀眾目標就是年輕人,因為那段歷史離年輕人很久遠,因此,她所思考的是,如果這個故事可以吸引年輕觀眾,對那段年代產生興趣,可能就會去找相關資料,這對票房會有幫助,加上此款遊戲在國外很多地區也都有不錯的基本盤,這能夠幫助電影的海外版權販售,再加上文化部、地方政府的輔導金,估算到最後認為可以打平,最不濟也是小賠。
對於導演人選,李烈坦言,最初一個選項,是找完全不懂遊戲的導演,用全新觀點來詮釋,另一個選項,是找熟悉遊戲的導演,而最終考量案子規模大,又有很多特效,找來不懂遊戲的導演風險很大,加上徐漢強就是遊戲狂,又很懂特效,但她跟另一位監製李耀華仍然擔心,把這麼大一個案子,交給第1次拍劇情長片的導演,這壓力會很大。
談到後來決定導演是徐漢強的關鍵,李烈說明,雖然徐漢強是「年紀比較大的新導演」,但也因此夠成熟,他是金鐘獎最年輕的導演獎得主,但命運多舛,很多案子都沒成功,「我覺得他曾經失敗過這麼多次,所以他可以扛得住。」此外,她也提到,拍攝期間徐漢強瘦到不到50公斤。

徐漢強則表示,他過去的作品,99.9%是惡搞喜劇,自己也對恐怖片完全無感,所以一開始不覺得自己適合,但後來卻變成要他扛著的時候,真的是因為對故事很有感覺,才有辦法走到最後,而動能主要來自對遊戲的喜愛。 (相關報導: 「我很少玩遊戲哭的!」拍《返校》就像挑戰大魔王 徐漢強從《魔獸世界》練出一身絕技 | 更多文章 )
對於電玩改編電影,結果常常是大崩壞,身為重度遊戲迷的徐漢強說,自己一路看遊戲改編作品出現,一邊也會想到底是哪出了問題,看那些導演訪談,大家也都知道故事很重要、角色先行,但為何最後會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