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民主倒退於選票箱
通往崩潰的選舉之路隱晦又危險
在選舉之路上,街上沒有坦克
憲法與其他名義上的民主機制原封不動
民眾還是會投票
民選獨裁者維持民主的表象
同時抽換其內容……
─《民主國家如何死亡:歷史所揭示的我們的未來》
八月二十三日,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針對軍、公、教退撫制度,分別做出釋字第781、782及783號釋憲案。這三號釋憲文大法官背離了「憲政守護者」職責,踐踏了「信賴保護原則」,以及摧毀了「法律不溯既往」這兩大重要法理,堪稱是中華民國憲政史上,侵害公職人員基本權利最深的釋憲文,公布時機適值金門八二三炮戰紀念日,更讓為數不少曾離鄉背井,拋家棄子,到前線去執干戈以衛社稷的退伍軍人,感到心寒。

在大法官會議針對年改做出大部分合憲解釋後,蔡總統也無視「舞弊、貪腐與浪費,才是國家財政危機的罪魁禍首」之現況,透過臉書,洗腦式地再次吹噓:「年改後不僅國家財政可以更穩定,退休軍公教也不用擔心年金破產,可以過比較穩定的退休生活」。此次軍改,執政團隊狡詰地利用退撫制度的繁複面貌,操弄「公共利益」、「世代正義」等空泛的詞彙,挑起職別、世代的對立。在總統大選前,刻意擱置財務狀況更加嚴峻的勞保修法,以鞏固多數事不關己目標群眾的偏見,換取共鳴與選票支持。而被期許是「人權捍衛者」的大法官,不但不能制衡濫權專斷的行政、立法部門,定紛止爭,反而淪為統治者的工具及助手,戕害民主憲政精義,令人遺憾萬分。
蔡總統在反駁外界「御用大法官」指控時,宣稱現任大法官大多數都是馬政府所提名,藉以淡化民眾對年改釋憲的質疑。殊不知,蔡政府能在五權分立體制中,獨裁專政,假示民主形象,最大的套路就是提名與任用爭議性高,服膺已見,「綠」勝於「專」,沒有行政中立、司法獨立精神與素養的官員。
從主導年改的違憲行政機構「年金改革委員會」中,私德欠佳的政務委員林萬億;善於攻訐在野黨與退休軍公教,卻甚少監督執政團隊的黨意代理人不分區立委段宜康;「辦藍不辦綠,吾不得已也」,感恩圖報的監委陳師孟;曾宣示基於「政府誠信」及「信賴保護原則」,不會對優惠存款措施做任何更動的現任考試院副院長李逸洋;一直到「把初心給了民進黨,把遺憾留給中華民國」,無視「連任」、「再任」爭議的司法院長許宗力,以及一批不認同中華民國的大法官等,不勝枚舉。正是馬英九不如蔡英文,沒有全盤提名效忠自己的大法官,尚能平衡大法官會議的結構與生態,才鑄成今日,繼立法院之後的司法院「多數暴力」釋憲。
據司法院在今年七月公布的「司法輿情現況調查」顯示,有五成六民眾不信任法官,究其因與媒體錯誤誇大報導確有關連,在筆者的認知上,蔡總統在「司改會」中,公然介入最終審的法官任命權,表決到「滿意」之舉,更難辭其咎。對於退撫制度改革,套用蔡總統影射郭台銘、韓國瑜受到中國北京當局影響的指控語句:「蔡總統沒有干預這一局?我不相信」。 (相關報導: 蔡英文的「台灣價值」是什麼?柯文哲酸:難道是年改、拔管、一例一休? | 更多文章 )

即使多數大法官意見指出:「原對退休人員較為有利之退撫制度有其時代背景,嗣因社會變遷而衍生諸多未必合理之現象,然實非可歸責於受規範對象」,但本釋憲文仍站在統治階級的一方,為蔡政府錯誤的年改背書。誠如湯德宗大法官在「部分不同意見書」中揭示:此次釋憲,大部分的會議時間並非審思、辯論「審查結論」(合憲或違憲) 及其「論理構成」(如何論述合憲或違憲)」。而是貼心地為執政團隊的難處著想,甚至高亢激昂的陳詞:「那國家就是沒錢了嘛,能不砍軍公教人員的退休金嗎?不然該怎麼辦?」預設的立場決定了釋憲結論,縱容了政府財政紀律惡化,以及基金績效不彰的治理責任,卻將「多繳、少領、延後退」的苦果,交由軍公教人員一肩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