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國際男人節」嗎?三八婦女節的前世今生與其他

義大利男人在三八婦女節時會給女友送含羞草。緣由不詳,據信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羅馬。(BBC中文網)

從「你咋那麼三八?」到「女神節給你的她買什麼?」記憶所及,諸如此類的字眼每年三月八日前後都會如潮水般充斥各種媒體,社交媒體興起後,圍繞三八國際婦女節的各種創意愈發繽紛。

正式描述是,國際婦女節紀念女權運動,也借此機會慶祝婦女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領域的貢獻及成就。

但是,多少人真的去翻百科查史料搞清楚為什麼一年365天裏就著一天被選中、被人為賦予特殊意義、被大部分國家認可並認真慶祝呢?婦女節為什麼冠以「國際」?為什麼是「節」而不是「日」?

既然婦女節已經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難道地球上的男人從來沒有自己的節日?

正值「三八」,大家一起來長點知識。

1. 來朧去脈

今天人們耳熟能詳的「三八國際婦女節」是從國際勞工運動派生出來的,英文是International Women's Day,也可以翻譯成「國際婦女節/日」,「國際女性節/日」。

種子是在1908年播下的。那年,15000多名女性在美國紐約集會遊行,主要目的包括抗議資本家僱主盤剝女工,要求縮短工時、提高工資,還有爭取女性選舉投票權。

那場大遊行之後,美國社會主義黨(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SPA)於 1909年宣佈設立「全國婦女日」(National Women's Day)。

1911年3月25日,紐約三角內衣廠火災致140多名女工喪生, 震驚美國,導致後來一系列社會改革和勞工法改革,同時也成為美國女權運動發展的重要契機。

後來,女權運動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德國婦女運動領袖克拉拉·蔡特金(Clara Zetkin)提議把美國的全國婦女日升級為國際婦女節。蔡特金在1910年哥本哈根舉行的國際勞動婦女大會上提出了這個倡議,來自17個國家的100名女代表一致同意。事情就這樣定了。

1911年3月19日,在奧地利、丹麥、德國和瑞士的女性首次集會遊行慶祝「三八婦女節」。德國各地也舉行了爭取選舉權的集會。

嚴格說來,2018年過的是第107個國際婦女節。

婦女節的「國際性」最初幾十年都處於很容易被挑戰的地位,直到1975年情況才改變。那年,聯合國(UN)開始慶祝三八婦女節,等於為三八國際婦女節的國際地位蓋了個官印戳。

後來,聯合國又決定每年的三八節慶祝應該有一個具體明確的主題。於是,從1996年開始,聯合國的國際三八婦女節慶祝就有了年度主題,1996年的主題是「慶祝過去,規劃未來」(Celebrating the past,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三八婦女節是從歐洲勞工運動的土壤裡長出來,根子上一直有政治基因,所以每年這一天總有一些地方會有罷工或示威活動,抗議對女性的歧視和不公平,提高公眾的性別平等、平權意識。

2. 為什麼是3月8日?

蔡特金當年提出全世界婦女應該有自己的節日,但沒有固定日期。3月8日正式成為國際婦女節,是在1917年。 (相關報導: 「愛你沒有期限,如果有,那就把它刪掉!」北京清大示愛布條被撤,疑踩習大大痛處 更多文章

1917年3月8日(儒略曆2月23日),因食品短缺和工廠環境惡化爆發的聖彼得堡大罷工持續了三、四天,沙皇遜位,俄羅斯帝國杜馬成員成立臨時政府,並賦予女性選舉投票權,史稱「二月革命」,成為俄國「十月革命」的序幕。當時很多女工參加了大罷工,要求「麵包與和平」,要求選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