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聖誕,香港忽然傳出將興建故宮文化博物館,屆時將長期展出由北京故宮博物院(下作北京故宮)借出的文物。筆者剛好有要事處理,在臺北過年,友人調侃:「可能中國怕港人沒錢上京,又或擔心北方的霧霾會影響你們的健康。」其實,故宮很近——欲到士林區的國立故宮博物院一遊,交通尚算方便。
即或港人歡迎故宮文物,仍不屑政府欺世惑眾
新年後回港,才發現政府繞過既定程序的做法引起軒然大波,形成「港人『好像』不歡迎故宮珍貴文物」的奇怪現象。回首故宮博物院自一九二五年十月十日開館的坎坷與成長的歷史,可謂首次發生這種情況。九十多年來,故宮文物無論在中國、臺灣以致世界各地,都深受政客和民眾歡迎(不計文革時期,當時紅衛兵確有破壞的意圖,幸得周恩來下令軍隊進駐故宮)。故宮南院的興建故然也有不少爭議,但嘉義的羣眾似乎並未呈現相同的反應。話說回來,正當香港大眾和傳媒全神貫注的在這次風波時,較少人注意到當地正在展出從北京故宮借來的文物。香港文化博物館於上年十一月至今年二月,舉辦名為「宮囍 — 清帝大婚慶典」的專題展覽,由北京故宮借出多組清代皇帝大婚文物。然而,雖涉及北京故宮文物,卻沒有絲毫爭議。顯然,關鍵不在港人對中華文化嗤之以鼻、「逢中必反」,大多港人都不抗拒故宮文物,問題在於政府的處事手法。

整件事情發展迄今,令市民詬病的地方不只一處。最多人提出的疑問是:為何政府可以在毫無諮詢的情況下,定意把西九龍(下作西九)原定興建大型表演場地的地段,改為興建故宮文化博物館?若參照項目的時間軸,更會發現其荒謬之多:

定稿之前,再有傳媒揭發,政府沒有經招標且「偷步」委任的建築師嚴迅奇,原來是舊中區警署(建於一八六四年,二○○五年由政府接管)保育工程的認可人士,然而相關工程在上年五月突然倒塌。有如此往績的人,為何仍能在沒有競爭下,收取四百五十萬(約一千八百萬新台幣)的前期顧問費,主責一個意義非比尋常的文化項目?政府迄今沒有給予合理解釋。
漠視情理法,港府百辭莫辯
歸根究底,政府重覆「因為涉及重要文物,所以要保密,待成事後再宣布、公開諮詢並無問題」的說法,正是風波的源頭。絕大部分指摘政府的人士,不是反對故宮文物「長駐」香港。正如上文已提及,故宮文物在香港展出,絕對不會惹人非議,但若特此在表演場地本已嚴重不足的彈丸之地,擱置原來的大型表演場地,轉而興建一個博物館,事前的公眾諮詢顯然是責無旁貸。於理,政府無理,於法,政府亦沒有依法辦事。按照香港法例六○一章《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條例》第十九條:
「管理局須就關於發展或營運藝術文化設施、相關設施及附屬設施的事宜,及任何其他管理局認為合適的事宜,在該局認為適當的時間,藉該局認為適當的方式,諮詢公眾。」
當然,政府可以辯稱在篤定於確定地點興建博物館(甚至早已開始設計工作)後,才諮詢公眾也能稱之為「適當的時間」,但未免是強詞奪理。

那麼,為何政府仍然要排除萬難,無視文化界的訴求,急於興建博物館?當林鄭被問及何以不先諮詢公眾時,她作出這樣的回應:「若大家用大半年走這些程序,若有某一方面不同意,就會產生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不少輿論立刻抨擊林鄭,認為她把「怕中央尷尬」置於程序公義之上。左派的《文匯報》立刻為之辯護,認為此次事件涉及的機構,除了國家文化部、故宮博物院,還有西九文化局、賽馬會,外界若把「某一方面不滿意」扭曲為「中央尷尬」,是把事件政治化。但是,理論上諮詢的方向並非「故宮文物應否在香港長期展出」,而是「應否因為故宮文物,擱置西九的大型表演場地項目,改為興建博物館」。就算後者經諮詢公眾的結果是「否」,最多是另覓館址,甚或改建已有的博物館作展覽之用——故宮文物仍會外借香港。不要說中央,筆者想不到會有任何單位會因展覽場地的變更而尷尬。看來,政府「特殊處理」的主因只是為了趕及於二○二二年,則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時落成博物館。若為此還特意建造一所博物館,更可望令中央龍顏大悅。至於剛辭去政務司司長一職的林鄭,是否想借此為自己競選特區首長添分?外人看選戰宛如霧裏看花,大概只有呼召林鄭參選的「上帝」才能知曉,筆者也就不敢定斷了。
以力假仁者霸
無論如何,這種不顧程序、馬首是瞻,甚至阿諛奉承、指鹿為馬的管治文化,在中國見怪不怪,但香港至少在上世紀七○年代廉政公署成立後,依法行事成為了普遍的社會共識。八○年代,鄧小平為了實現統一,提出一國兩制,香港(和澳門)成為了臺灣的示範樣本。時移世易,二○一四年太陽花運動,流傳一句「今日香港,明日臺灣」。同年的雨傘運動,臺灣有不少人士和組織聲援香港之時,亦深感不妙。正如已定居於臺灣超過十年,加拿大資深記者與戰略學者Jean Michael Cole(寇謐將)所言:
「如果能從香港特別行政區看出任何啟示的話,那就是,北京先前保證,臺灣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完整,都將在『一國兩制』的模式下獲得保障,這其實不用當真,就如同過去北京作過的任何承諾。」
臺灣人眼見對岸的香港,再望望自己家園附近繞行的航空母艦和戰機,以及日趨收窄的外交空間,又會得到甚麼啟發?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香港初中歷史科修訂諮詢的「啟示」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現居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