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紙風車到京劇 韋以丞:能學就學,你不知道哪天會派上用場

因為這多出來的一項才藝,多了一件工作甚至開了一條路也或許。 (陳又維攝).jpg

韋以丞好學也雜學,始終不變是一股拙勁,七天不睡也要縫完一只戲偶的認真。知道自己不是最好的,不是人家選主角一眼看上的,他只有讓自己隨時在準備好的狀態,能學就學,哪天用上也不一定,因為這多出來的一項才藝,多了一件工作甚至開了一條路也或許。

比如京劇。

他善良也好聊,樂於分享且有問必答,對自己的工作認真對別人也認真,如他名字以丞的諧音「以誠」,即使對多數劇場從業者他已資深,全無前輩架子也不覺得自己該擺出這套排場,「雖然年紀不小但我完全不覺得自己該怎樣怎樣,仍然渴望和新人新團隊合作;只要我能給的都盡量給,彼此都能學習」。演藝範疇跨幅甚廣,曾在一年內演出台南人劇團《閹雞》和表演工作坊《寶島一村》兩齣立場迥異探討台灣人族群認同的大戲,京劇、歌仔戲、兒童劇、舞蹈、電視廣告、電影甚至連續劇導演只要時間塞得下他都做,好玩就做。比如去年,上半年他和明華園合作,後續還幫大愛台導了現代劇方式呈現的佛法歌仔戲《高僧傳》中李叔同的篇章,七月《寶島一村》巡迴回來開拍然後八月飛大陸演《夜奔》,加上即將開排的《狼與一位名叫東郭的人》前置作業,每天都分三個時段出現在三個地方,行程之間還要穿插另個行程,「我沒關係,我是工作狂。只要是我喜歡的事,大家既然能接受我的時間狀態也願意相信我的能力,我就願意努力去做」。這之中有放假?「比如去大陸巡迴,不演出的日子就是放假啊!每到一個城市我就用『只此一次不會再來』的心情走走逛逛,吃當地人推薦的小店、路邊民工的大鍋炒,試著體驗當地人的生活,想像自己如果生活在這裡如何...」休假仍不忘用想像力交換人生,從劇場裡的舞台下班卻走進城市這更大的舞台,保有對新鮮事物好奇的心就不會厭煩。

為狂想劇場《夜奔》劇照2 (陳又維攝).jpg
「雖然年紀不小但我完全不覺得自己該怎樣怎樣,仍然渴望和新人新團隊合作;只要我能給的都盡量給,彼此都能學習」。圖為狂想劇場《夜奔》劇照 (陳又維攝).jpg

但他也非如此順風一世,當然有過迷惘,大學重考三次渾渾噩噩不談理想夢想,拿著書跟家人說去補習班卻一人騎車奔去淡水八里看海。直到一次補習班邀畢業學長姐分享,聽到北藝大招生訊息,惦慮自己分數學力,這大學應該考得上!初生之犢就這樣衝上山面試,唸上了大學。他知自己不如人,什麼都學,表導演編劇,調燈架燈製作道具,還向台灣唯一尚派武生李柏君老師拜師習藝,從京劇找到了表演養分和成就感,「很奇怪,小時候電視看到京劇就轉台的我,長大竟然愛上京劇、願意自發的練功」,北藝戲劇系出品許多演員都是柏君老師得意門生,唐從聖、劉亮佐、黃健瑋、施冬麟等人一字排開,畢業後仍主動回校幫老師當助教兼課,「我跟學弟妹說,就算覺得沒興趣不喜歡,一年的課還是要把它學好,練了就是你的,跳舞唱歌都一樣,真的不知道哪天會派上用場」。 (相關報導: 「不是最有天分,但是最努力!」苦熬8年終奪金鐘,影帝吳慷仁5部必看片單 更多文章

圖為《東郭》北京讀劇會座談 攝影 李妮.jpg
但他也非如此順風一世,當然有過迷惘,大學重考三次渾渾噩噩不談理想夢想,拿著書跟家人說去補習班卻一人騎車奔去淡水八里看海。圖為《東郭》北京讀劇會座談。(李妮攝).jpg

修練一身技藝下山從軍,退伍後他仍選擇先到紙風車上班,穩定工作一邊找尋演出機會。上班半年自知辦公室坐不久,成了全職演員,「我很幸運,即便有些案子空檔的狀況但始終沒遇上真正絕望的狀態。我也有將近八個月只吃白吐司省錢度日,尤其剛離職那段時間,大家以為我還在上班沒空接戲,只能演紙風車的校巡慢慢撐才把線連起來」,期間遇到前輩總說別怕、撐久就你的,他心裡仍忐忑要怎麼撐?撐多久?「但我沒絕望,我相信只要把自己準備好、夠謙虛也夠熱愛這件事,到處碰壁到處嘗試,讓大家知道你可以做而且能做好」。不屈不撓,細水聚成河流,一路漂盪跨過兩岸,遊走於大小舞台幕前幕後,曾經埋頭苦練的比如京劇最後都派上用場,「去年我是戲曲年:明華園、狂想劇團的《夜奔》、如果兒童劇團的戲也跟戲曲有關,加上即將到來的《東郭》,若是當年在學校沒跟柏君老師認真學,這些戲我哪敢接」。興趣成了功力的傳統戲曲技藝,機會比別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