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支聯會「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案展開初級偵訊,被告之一鄒幸彤在庭上自述她自小受啟蒙之路,並為備受指控的「五大綱領」辯護。這位投身中香人權運動多年的人物,作供時數度哽咽流淚。
9月2日早上,支聯會前副主席鄒幸彤綁著馬尾、身穿軍綠色外套,由懲教人員押解上庭。公眾席上,有旁聽人士穿著印有「真相」、「Free Hang Tung」的T-shirt,他們和鄒幸彤互相揮手。署理主任裁判官向鄒幸彤讀出控罪並問她的答辯意向,鄒幸彤答道:「無可能認罪,追求民主無罪,不認罪。」
鄒幸彤和兩名前支聯會主席李卓人、何俊仁,被控香港國安法下的「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支聯會在八九民運期間於香港成立,一直爭取平反六四和支援中國維權活動,在三名骨幹成員被提告後,支聯會宣佈解散。
這天進行初級偵訊--是正審前由辯方提出的司法程序,控方須提出足夠證據證明控罪「表面證據成立」,案件才會交付正式審訊。一般而言此程序不予公開,但因鄒幸彤早前就報導限制提出司法覆核勝訴,才成功解禁。
啟蒙之途:小學隨母赴晚會如上公民課
37歲的她步出犯人欄,坐上證人席,在自己的代表律師引導下親自作供。鄒幸彤娓娓道來與支聯會的初接觸始於90年代初,還是小學生的她跟隨母親參與維園燭光集會,那是她參與公共事務的最早記憶。當時的她未必很能理解「五大綱領」是什麼,只明白基本事實,「知道很多哥哥姐姐為了國家能更好站了出來,卻被當權者屠殺,殺人者還要誣陷他們為暴徒」。
維園內的氣氛最觸動童年的鄒幸彤,她在庭上形容:「我第一次感受到那麼多人共同的悲傷、共同的憤怒,很想去明白到底是什麼能讓那麼多的人連成一體。」她並說,「在維園亦見到香港人最美好的一面」,集體付出和不計私利的燭光晚會,「是對年幼的我最深刻的一堂公民教育課」。廣場上為民主付出的學生、天安門母親、維園裡的參加者和行動者成為她的榜樣,「示範給我看如何做一個大寫的人」。
她說小時候視維園晚會為每年最重要的約定,到長大後赴英國升讀大學,便在當地組織悼念六四活動,使她更決心想為中國民主出力,期間亦獲支聯會協助。她畢業回港後,在支聯會做過兼職和義工,至2014年當選為常委,2015年成為副主席,直至支聯會去年被迫解散。
庭上拭淚:沒想過那是最後一次維園集會
控方早前向法庭披露,此案的證物包括支聯會自1989年起的影片,有的是在維園晚會上播放的大會片段--鄒幸彤一方在庭上展示其中8段,橫跨1992至2019年。
其中2001年的晚會開場影片包含許多新聞片段,例如1989年追悼胡耀邦、百萬人遊行、趙紫陽探望學生、北京戒嚴、六四鎮壓等歷史時刻,並剪輯了香港電視台採訪已故支聯會創會主席司徒華的片段,他指「有人叫我不要對六四這麼執著,我說假如香港沒了支聯會,沒了紀念六四的活動,就等於無一國兩制」。鄒幸彤緊接作供時哽咽道:「這些新聞片段需要被最多人看到、傳播,不能就此消失。」 (相關報導: 專訪《中國大掠奪》作者董尼德:他熱愛中國,但預言中共總有一天會垮台 | 更多文章 )
庭上也播放2019年晚會的開場影片,其配上中國歌手李志的《廣場》作為背景音樂;除了歷史片段,當中還有香港前特首回應六四的言論、香港2003年七一大遊行及2014年雨傘運動的場面。影片播畢,鄒幸彤嘆氣後答道,「我們當年沒想過,這是支聯會最後一次在維園的正式集會」,說著拿起紙巾拭淚,接著說「幸好有這些片段回顧我們30年走過的路」。隨後播放晚會讀出死難者名單的影片時,她繼續抹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