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容觀點:當我們分離時,可以用藝術撫慰人心

透過「護」字創作,在疫情肆虐的當下撫慰人心、保護他人。(圖片由作者提供)

疫情期間,人們焦躁的心無處安放,許多人受困於長久的足不出戶,急需撫慰。有什麼創作方法可以提供給人們,撫慰疫情下的苦悶呢?疫情爆發以來,身為戲劇創作者/戲劇治療教師的我一直思索此事。

2019年秋天開始,我設計了一個「護字造字創作」,新穎有趣,簡單好入手,又像心理學的類投射性測驗,可以幫助人們表達澄清內心還沒有察覺、無以名狀的思想-----我想,這應該是最適合的吧!在疫情嚴峻的此刻,我們雖然不能碰面,卻可以在線上共聚,一起造字藝術創作,來看見和守護自己內心「護」的風景,凝聚護的集體智慧。

設計屬於自己的「護」 保護心靈也保護他人

剛好今年3月時,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所的何慶基主任策劃了一系列論壇《While we are are apart……Talk Series》,邀請我針對師生及校外一般大眾,在線上課堂演講這個主題,我就分享了用護字造字,在網路上一起創作的想法,演講結束後著手進行。

在此先說明「護字造字創作」的原理,以及原本在線下工作的效果。

「護字造字創作」是用戲劇創作、心理學和戲劇療癒方法,邀請人們設計屬於自己的「護」。你可以拿出彩色筆(或任何顏料)和A4白紙(或其他你喜歡的媒材),把你自己當作現代的倉頡,根據護字的原始架構,以及你對保護、愛護、照護的體會,運用「繪畫造字」,重新設計「護」的字體,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護」字。

「護」這個字,有照護、保護、愛護、庇護、呵護、守護…等等內涵意義,字型上,有草字頭、有鳥,有言,有口…等等部首,意象十分豐富。中文是象形文字,雖然我們書寫時習以為常,不以為意,但用繪畫眼光來審視,並且思考自己對於護的概念時,每個人都可能浮現出不同的體會與意象。

自去年運用這個方法以來,我已經看到幾百張「護」造字,但是沒有一張是一樣的,因為每個人都獨一無二!而能夠自在表現自己的創造力和真實想法,就站上藝術的起點!人們在進行「護」字的創作時,原本未曾清楚檢視過的想法會逐漸浮現,對於愛護、保護的思考逐漸明晰,創作之後,更能交流呈現對於護的精彩省思。

在設計字體的過程中,將使內心獲得療癒。(圖片由作者提供)
在設計字體的過程中,內心將獲得療癒。(圖片由作者提供)

在台北市社會局的公共藝術計畫,我創作的非物件戲劇創作裡,拉丁舞選手演員畫的「護」,說明她心目中照護自己和家人的方式就是:用心、用眼睛去care(照顧)、以及有一個很堅實的家,擁抱撫慰的雙手。

在社福機構邀請的家暴婦女心理劇團體中,有位婦女解說她所創作的「護」字時,說明她心上有一個傷口,所以要划船躲到山裡面,閉上嘴巴。她太累了,什麼都不想說,只想靜靜地躺著,不理任何人。原本神情懶怠、拒絕溝通的婦女,在創作護字的過程中打開了心扉,開始表達。之後的身體展演當中,她開始演出在山裡面尋找草藥的意象,透露出對傷口獲得醫治的期盼,臉上慢慢地散發出生動表情。 (相關報導: 張嘉容觀點:在家防疫的壓力和情緒管理 更多文章

在高雄師範大學樂齡大學(55歲以上長者)邀請的演講中,現場做「護」造字創作的退休女性說,退休後,單身的她和手足輪流照顧父母。守護愛的人,要細心、貼心、同理心。記得常常澆水,互助包容手足之間難免有些摩擦,就像手腳不一定等長,有時會各走各的,但總能一起邁開步走出去。另一位樂齡大學的退休女性說,希望雙腿快好,可以到處走走,去空氣好的地方(比如溪頭)住一晚,也希望愛護家、愛護自己,能夠活得更久,走更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