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瑜談反送中:維多利亞茶壺裡的兩種黴?香港包不住的多層次後華性

2019年8月18日,香港民陣發起「煞停警黑亂港 落實五大訴求」大規模集會(AP)

【前言】香港「反送中」運動延續至今,台灣的政治人物與民間紛紛表態支持,然而這些支持聲音背後往往帶著台灣自我的政治投射,對於香港的歷史、當今的問題、與內地的關係、民間的運動經歷等等認識有限,更缺乏左翼的視角,因此位在高雄的愛思左人文基地,以「今日香港,今日台灣」為主題舉辦了系列論壇,希望帶來更深入的理解與刺激。

系列論壇的第一場由台大政治系石之瑜教授主講,他從「多層次後華性」的角度,從香港南來文人的認同、殖民管治的勾結殖民主義歷史、一國兩制與九七回歸的自我處境、香港在地緣政治上的位置……等,談香港複雜、多面、難成一體的身分認同與主體情感,並兼論台灣的政治歷史與狀態作為理解的對照。石教授對於香港特殊的殖民與後殖民狀態,以及國際地緣政治位置的觀察,提供了理解當今香港問題、香港與大陸之矛盾等重要的參考面向。感謝愛思左人文基地供稿與提供現場照片。

李建誠(以下簡稱李):大家好,這是愛思左基地的香港系列講座,這也是我們第一次辦的論壇活動,後續會再籌辦一系列不同主題的論壇,關於今日香港論壇,籌辦之初,香港剛剛發生了「反送中」運動,當時認為可能很快告一段落,沒想到街頭多抗爭還不斷持續。今天很高興邀請到石之瑜老師來主講這一場,題目是《維多利亞茶壺裡的兩種黴?──香港包不住的多層次後華性》。

歡迎老師!

石之瑜(以下簡稱石):好啊,那我坐著談。今天本來沒有做太多的準備,因為建誠十幾年前就認識,我想大家可能就見面閒聊,結果看起來還是蠻正式的場合。我本來想趁這個機會來視察一下高雄市的水災,沒想到這麼快,兩個鐘頭水就退掉了。我講多久?

李:一個半鐘頭。

石:一個半。

李:留下三十分鐘給大家問問題。

中共中央在跟CIA在下圍棋,比誰氣長,看誰忍得久

石:我不確定能夠講到什麼地方?因為我沒有一個腳本,但如果大家中間聽到有不滿意或者是不清楚的地方,請舉手,我們可以用討論的方式。今天講的這個題目,當然它的契機是「反送中」的問題。香港爆發了這麼重大的衝突,不能夠只放在今天的時空背景。如果只看今天的時空背景,那就是從2014年雨傘革命到這一屆香港特首選舉的衝突。稍微廣一點,就會放在美中關係的框架裡面看。有人說目前看起來像是中共中央在跟CIA在下圍棋,比誰氣長,看誰忍得久?畢竟中國人的外交文化講究的是耐性,而不是追求這一刻的解決。相反地,美國的外交文化是透過攤牌,要來找到解藥。但這是在五年、八年的短期裡看。時間再拉長的話,就涉及了香港跟大陸之間的關聯,過去一百多年的歷史裡,從清朝一直到今天,香港跟大陸之間,始終有一種緊張。如果問某個具體的人,可能不一定都有強烈感受,如果是問知識界,可能感受就比較明確。 (相關報導: 陳朝平觀點:逝去的香港印象,紊亂的香港認知 更多文章

中國內地多數南向流動的是為了討生活或者是避開戰亂的一批批庶民,包括最早期就移民到香港來的,大量到南洋的、到台灣的……他們到南洋,到香港,到台灣追求新機會,出走本身並沒有很強的政治理念,在近代之前,更沒有意識型態的訴求,充其量是一種天高皇帝遠,到了不用納皇糧的生活環境。這跟忠君愛國,日讀四書五經的士大夫追求光宗耀祖是不一樣的。等到在台灣、南洋開始逐漸生根了,他才慢慢恢復文化傳承。但是生活層面沒有這個問題,可是潛在的文化意識仍然起著作用,比如傳宗接代、慎終追遠,也就是說一些歷史文化情結,在這個文化基因裡是存在的,像是早期的移民是帶著祖宗牌位往外走的,不是什麼偉大的意識型態,或儒家價值在驅策,而是很自然地這樣做,相信祖先的庇佑,所以後來的能夠逐漸地又恢復傳統固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