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學家馬克思說過,歷史重大事件會發生過兩次,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則是鬧劇。中國海關總署於今年2月以「檢出介殻蟲」為由禁止台灣鳳梨入關,但農委會並沒有從中得到教訓,時隔半年,中方又以同樣理由禁台灣釋迦和蓮霧,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譴責之餘,依然只是重複地空談水果市場分散風險。回頭觀察這半年,毫無超前部署的具體作為。
中國以檢出「介殻蟲」為由,不只對付台灣水果,也對付過菲律賓、澳洲等國家。2012年中菲因黃岩島糾紛引爆南海主權爭議,當時中國國家質檢總局以「介殻蟲」為由,對菲律賓的香蕉、鳳梨下達禁令,迫使大批菲律賓水果在港口發爛發臭。也因當時中菲糾紛,適逢兩岸大交流時期,台灣鳳梨伺機打開了中國市場。直到2016年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訪京前夕,北京才解除對菲律賓鳳梨與香蕉的封鎖,送給了他一個大禮包,中菲盡釋前嫌。可見「介殻蟲」只是一個藉口,背後的政治動機才是微妙關鍵。而此刻中國正以貿易為武器,逐步收回昔日給予台灣的兩岸紅利。
「鳳蓮」早有預言,還是只會撒錢
對於台灣釋迦、蓮霧登陸被禁,總統蔡英文表示:「中國這種做法已經違反國際貿易組織(WTO)規範,要循各種管道為台灣農民討公道。」但蔡政府要如何「討公道」呢?如今,兩岸對話與協商管道停擺下,只能上綱到WTO機制。而當前兩岸水果進出口是不公平貿易,台灣禁止中國大陸600項水果進口,反而中方開放台灣農產品進口,這本身就帶有貿易歧視,現在中方以技術性理由禁止台灣水果入關,台灣若把此事告上WTO,不但站不住腳,而且也曠日廢時。因為兩岸2010年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即是優於WTO的最惠國待遇(也就是「WTO+」),當時陸委會還談判爭取到18項農產品(包括文心蘭、茶葉、石斑魚、虱目魚等)列入早收清單,這些是陸方讓利之果。而當年的陳吉仲,則是「反服貿大將」,他們主張既要抗中紅利又要對岸讓利——但全世界哪有這等好康的事!

今年2月中國開出經濟制裁第一槍,禁止台灣鳳梨銷往中國大陸,當時就有網友以中國國台辦發言人之名為「朱鳳蓮」預言,繼鳳梨之後,緊接著就是蓮霧。果然,不只蓮霧,連釋迦也包括在內,銷往中國前3大的鳳梨、釋迦、蓮霧皆中招,而且各占銷中比重高達9成以上。當中秋節前夕傳出中方禁止台灣釋迦和蓮霧入關時,並沒有引發國人太大詫異,因為市場與輿論早有預警。令人驚愕的是,陳吉仲又再狂砸10億元補助,空談分散市場風險,顯然這半年來「只抄錢、沒部署」。 (相關報導: 台灣水果被禁,郭正亮反酸「蔡政府雙標」 陳吉仲怒駁:無知 | 更多文章 )
官員腦袋「冷凍」,只知內宣應付
先看鳳梨的前車之鑑,農委會2月投入10億救市基金,因為有日本、澳洲願買鳳梨,還有國軍弟兄吃「愛國鳳梨」,鳳梨價格才沒有發生預期性崩盤。不過,這次中方禁止釋迦的衝擊會比鳳梨大,因為鳳梨釋迦集中銷往中國市場,短期內難以扭轉,中方的禁銷令對台東果農衝擊最大。對於分散市場,農委會國際處回應:「生鮮釋迦不能外銷日本,但冷凍釋迦可以。」顯然,農委會並未從半年前鳳梨遭禁的經驗裡學到教訓,現在面臨釋迦、蓮霧被禁,又只是重施冷凍外銷的故技,老調重彈,無視於當前「消費者導向」的時代趨勢,未曾認真開拓客戶與訂單。試問農委會官員們,可知誰是潛在的客戶群?若要轉銷其他國家,短期內這麼大的量,又該銷到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