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大西洋14國調查:歐美各國對北京好感度驟降,但加強合作「抗中」的意願仍有限

美國總統拜登(AP)

中共二十大22日閉幕,黨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取得史無前例的第三任期,「習家軍」更是完全壟斷中共中央的權力核心,揭示了中國未來「戰狼外交」與軍事鷹派將進一步當權的跡象,這也讓大西洋兩岸未來是否能加強合作「抗中」,顯得至關重要。對此,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近日針對歐美14國進行民調,訪問各國民眾如何看待歐美加強合作「抗中」的可能性。

外交政策》(FP)26日刊出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於今年5月26日至7月11日進行的民意調查,內容介紹大西洋兩岸14國民眾,如何看待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歐美合作「抗中」的可能性,以及在中共武力犯台時,各國軍援台灣的意願。參與調查的14國分別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瑞典、義大利、波蘭、土耳其、加拿大、西班牙、荷蘭、葡萄牙、立陶宛及羅馬尼亞。

根據民調結果顯示,受訪國家近來對中國的好感度普遍下降,歐洲各國對於是否與美國合作「抗中」存在明顯分歧,部分國家表示不願與華盛頓過於頻繁地結盟。不過,被問及該如何應對可能爆發的台海危機,多數受訪者皆表示將支持台灣,並願意透過外交手段或制裁措施制衡北京。

馬歇爾基金會亞洲專案主任葛來儀(Bonnie S. Glaser)及計畫助理帕拉赫(Julia Pallanch)認為,北京當局近來大力推行「戰狼外交」、拒絕譴責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堅持「清零」政策導致外資投資誘因減少,以及在2021年3月對歐盟和英國的議員、智庫祭出制裁,皆是大西洋兩岸國家對中國好感驟降的主因。

跨大西洋14國調查:中國全球影響力下滑

隨著全球地緣政治版圖變動,跨大西洋共同體內部對於全球影響力的看法也存在差異。根據2020年和2021年的調查結果,多數國家將中國視為全球第二大影響力國家,但2022年抱持相同看法的受訪者卻降至13%,多數歐洲人現在認為,美國和歐盟具有更廣泛的全球影響力。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接受調查的14國皆認為中國的全球影響力不若以往,其中又以義大利(32%降至24%)、荷蘭(27%降至16%)、法國(28%降至18%)3國的觀感變動幅度最大。在同份調查中,瑞典和加拿大更將對中國的觀感評為「非常負面」,馬歇爾基金會認為,這恐跟中國電信業鉅子華為副董事長兼財務長孟晚舟2018年在加拿大被捕後,2名加拿大公民也在中國疑似遭到報復性拘捕有關 。

2019年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將中國描述為「談判夥伴」(negotiating partner)、「經濟競爭者」(economic competitor)及「系統性對手」(systemic rival)。馬歇爾基金會則就上述3種描述詞,詢問受訪者何者最能定義中國與歐盟之間的雙邊關係,30%歐盟受訪者表示,他們不清楚該如何定義當前的歐中關係。 (相關報導: 「你更關心一幅畫,還是地球?」歐洲氣候抗爭者對世紀名畫下手,梵谷、莫內都遭殃 更多文章

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後報告新任常委人選。(美聯社)
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後報告新任常委人選。(美聯社)

歐美合作「抗中」意願不高

而被問及本國該如何管理與中國關係時,大西洋兩岸國家的回應則是截然不同。對歐盟各國來說,歐盟仍是管理歐中關係的首選角色,對此作法支持度最高的國家是葡萄牙(67%)、西班牙(58%)及瑞典(50%)。但對非歐盟國來說,與歐盟合作「抗中」的意願明顯低落,在英國和美國分別僅有27%和23%民眾,選擇將歐盟作為首要的「抗中」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