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歷史新新聞》陳柏惟台語質詢邱國正惹議,1995年任總統的李登輝卻這樣做……

李登輝任總統時,若以總統身分在公開場合獻身,會盡量少說台語。(新新聞資料照)
為什麼我們要回顧這篇報導

日前立法委員陳柏惟堅持用台語質詢國防部長邱國正,並由國防部常次李宗孝充當「傳譯」。備詢的邱國正當場向陳柏惟表示,語言是一種溝通工具,大家使用共同的工具會比較方便,若陳柏惟堅持台語質詢自己也沒有意見,但整個質詢時間是無法增加的,引發陳柏惟反彈。

史學家德里克(Arif Dirlik)提出一個觀察:帝國因為各種原因,必須採用差異管理的方式,對治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採取相對包容的政策;但民族國家則不一樣,民族國家的形成來自「同樣的血統、同樣的種族、同樣的文化」這種神話,但事實上這種情形根本不可能自然存在,於是乎以核心強勢民族「同化」其他民族的悲劇,就在所有民族國家瘋狂而全面地展開。這些「同化」造成的悲劇,是千倍萬倍於過去帝國時代的,德里克稱這種現象為「內殖民」。

蔣政權遷台後對台語的壓制,就是「內殖民」的一例,「讀小學時講台語就要罰錢」的痛苦記憶,甚至傳遞到在陳水扁政府時代讀書、從未有被「國語政策」壓迫經驗的年輕人身上。但台語族群對於國民黨「國語政策」的反制,卻可能讓「台語」成為內殖民現象的新霸權,客語族群和原住民族群對於閩南語獨占「台語」之名就頗有怨言。

這篇報導刊於1995年10月1日的447期《新新聞》,描繪的是隨著國會全面改選、總統也要直接普選,政治人物為了討好選票強勢的閩南語族群,掀起了一陣學台語的熱潮,也略微提到過去黨國執政時貶低壓制台語的狀況,以及時任總統的李登輝以總統身分出現在公開場合時不說台語的思考點。只是25年過去了,陳柏惟還有必要用這種方式「提振台語地位」嗎?這篇報導值得參考。(新新聞編輯部)

1990年,金華國小的小學生開始在課堂上學講閩南語,在當時引起教育部、台北市教育局的關切,保守的教育體系也開始對此批判,但隨著台灣本土化的意識高張之後,現在,政界的一批人,也開始在家中,上起「台語課」來了。

從縣市長選舉開始,總統李登輝下鄕時,就開始在公開的助講場合上,用台語為候選人助選,但是在那之前,李登輝在公開場合中,很少用閩南語講話,當邱進益還是總統府副祕書長的時候,身為總統府的發言人,他卻也不得不私下拜師學台語,那時候,教他台語的老師問他:「為什麼李總統不說台語?而你卻要學台語呢?」

勤練台語只為選舉

邱進益那時告訴他的老師:「李總統是元首,代表國家,所以即使民眾以台語向他講話,他回答的時候,還是要用國語,但是我不一樣,如果民眾用台語問我,我回答的時候,最好是用台語。」邱進益當時講這段話的時候,國民黨尙未意識到政權的危機,李登輝這張主席牌也還用不著打出來,等到李登輝開始四處下鄕補選的時候,他那口會讓民眾備感親切的閩南語,就很自然地從他的口中溜了出來。 (相關報導: 自民黨的變與不變:岸田文雄勝選黨魁,安倍晉三、麻生太郎仍可呼風喚雨 更多文章

李登輝(右三)為栽培連戰(左二),不惜和「情同父子」的宋楚瑜反目。(新新聞資料照)
連戰(左二)在選舉時,難得秀出他流利的台語能力。(新新聞資料照)

連戰的閩南語說得還不錯,但是過去在公開的場合,他也從來不會秀一下他那口字正腔圓的台語,在他還沒有成為李登輝的副總統搭檔人選時,即使他下鄕,也只有在遇到熱情的民眾以台語向他問好時,他會用台語回上一、二句話,當然,如果遇到籍钭是西安的老榮民,憑著他小時候在西安的成長經驗,他也會以西安口音來和老榮民寒暄。但是,公開的致詞或是演講上,連戰是不用方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