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當孩子的眼球都被網路占滿 三餘書店:我們得談「走出書店能做什麼」

獨立書店「三餘」2013年在高雄市區開幕,面對網路時代來臨,店長鍾尚樺說「三餘」很像企劃公司,以書為核心並用各種方式解構來讓現代讀者了解。(取自三餘書店臉書)

紙本書閱讀風氣下降、網路書店折扣一家低過一家,早就都不是新聞,越來越少人逛書店的時代下,沒有財團、大型資本奧援的獨立書店,又要怎麼因應?《風傳媒》規劃「未來書店演化論」專題報導,一窺各家經營者面臨衝擊如何蛻變,從高雄在地社運催生的三餘書店,期望擺脫過往的書店思考,打造能夠接軌下一代孩子的新型態書店。

「我們其實很像企劃公司,以書為核心發展各種變化,某種程度上是在解構書的內容,變成現代讀者聽得懂、能瞭解的內容。」聊起這幾年來書店辦過的活動,三餘書店店長鍾尚樺說,不管是到各個小學講在地歷史,辦2天1夜的走讀行程,甚至辦2000人演唱會,都是在實踐對未來書店的想像。

去(2020)年雙11購物節,為抗議電商平台祭出新書66折優惠,全台將近40家獨立書店發起串連抗議。其中,三餘書店的臉書貼文意外掀起最大浪潮,「我們那時觸及接近30萬,也就是台灣每100個人裡就有1個人看到這件事。」

但如果看下方留言,大概只有2成網友讚許,其他不是困惑,就是不支持,大多認為書店要自己找到出路,而不是情率勒索消費者。

「我看了反而是被激勵,就是要認清事實,大家其實期待書店改變,只是講不出他們到底喜歡什麼樣子。」鍾尚樺說,「那個樣子是我們書店要自己想出來的,如果現在還繼續固守那2成的人,未來可能只剩1成。」

「要有自己的發聲平台」──從大港歷史蛻變而來的高雄書店

2013年10月,三餘書店在高雄市區的透天老屋正式掛上招牌。

那幾年台灣街頭風起雲湧,從文林苑、大埔案再到太陽花學運,由南到北催生不少以議題為主軸的書店,而三餘也脫胎自一場社會運動。

2012年,高雄市政府推動亞洲新灣區計畫,欲拆除港邊哈瑪星一帶的老屋,促使一票青年發起保存運動,成立「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其中,會社總幹事謝一麟與影評人鍾尚恩等熱愛電影的好友,後來在「打造屬於高雄的發聲平台」這個願景下,開設了這間英文名為TAKAO BOOKS的書店,主攻文史、人文社會,也支持獨立刊物與小誌。

亞洲新灣區公辦開發區分佈圖。(圖/高雄市地政局提供)
高雄市政府致力推動亞洲新灣區計畫。(資料照,高雄市地政局提供)

「我們不完全只想談書,書是議題操作的後續連結,像辦一場講座之後,聽眾可以找相關書籍補充後續知識。」待過書店、做過NGO,甚至當過投資顧問的鍾尚樺,後來也在哥哥鍾尚恩的關係下進入書店。他舉例,書店最初就主打過學者管中祥的《公民不冷血》,期待透過提供各種知識、思辯,讓大家思索未來要住在怎樣的城市、怎樣的生活。

占地2952平方公里的大高雄,曾經有一度被稱做文化沙漠,而作為一間以高雄為名的書店,如何挖掘這塊土地的故事,便是思索這座城市未來的重要起點。三餘書店網站上除了書評,不乏圖文並茂的在地老店、匠人訪問,比如隱身興達港邊,曾為導演李安打造《臥虎藏龍》兵器的鑄劍師郭常喜、當年美軍官兵帶酒店小姐挑布料、訂做禮服的金孔雀名店,更拍了40多支短片,談歷史也聊城市生活。 (相關報導: 政治獻金白手套?民進黨英系新系成員近期紛紛設置基金會 更多文章

鍾尚樺說,這樣的成果也是拜書店團隊所賜,光是核心成員就5、6位,大家各自又有不同興趣、專長,才混和出如今的熱鬧景象,「我們把所有資源鋪成面,再從這個面說出故事,讓大家接收之後,各自找想深入的點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