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相遇的歐洲之門─烏克蘭:《野生的東歐(下)》選摘(2)

烏克蘭象徵了一個東歐普遍現象的極端─他們喜歡抱怨,偏愛悲觀看待人生、扮演受害者,這是一種文化傾向。歐洲人本來就比較憤世嫉俗,東歐人在這方面更是箇中翹楚。(美聯社)

烏克蘭小檔案

位置:東歐內陸國家,與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斯洛伐克等多個國家相鄰。

面積:約60萬平方公里(台灣的16.7倍)

人口:約4,200萬(台灣的1.8倍)

首都:基輔

主要族群:烏克蘭人、俄羅斯人

人均國內生產毛額:4,828美元(2022年資料) 

有個烏克蘭的旅遊網站宣稱:「烏克蘭位於歐洲正中央!」更令人疑惑的是,它接下來又說「烏克蘭是東歐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這兩句話有部分確實正確:若以領土完全位於歐陸內部的國家來定義,雖然俄羅斯光是在歐洲境內的占地面積就比烏克蘭大,丹麥若加上格陵蘭也比它大,但如果排除這兩個特例,烏克蘭確實是歐陸最大的國家,而且它幾乎跟德州一樣大。我從一九九九年起每隔五年都拜訪過烏克蘭,直到俄烏戰爭爆發。本章將呈現尚未被俄羅斯擊破的烏克蘭。 

烏克蘭人對自己國家的看法

當我在凌晨五點抵達車尼夫契(Chernivtsi),天氣實在冷得讓我想哭,但我的眼淚可能會直接在臉上結冰。我已經穿了六層衣服,前胸後背各背著一個背包,而且正在做爬坡運動,牙齒卻依然不斷打顫。我知道這只是一波短暫的寒流,但還是無法想像這些人如何能在冬天生存,我連秋天都撐不過去!

當初在網誌寫下前面這段文字時,一位烏克蘭讀者蕾娜(Lena)曾寫信向我反映:「你必須更新你的網站資料,有些針對天候、貧窮和生育率的評論已經過時,而且有失公允。」

真抱歉啊,如今我們即將邁入二○二三年,拜全球暖化之賜,烏克蘭已經變成熱帶天堂,當你在秋冬季拜訪時,帶短褲和比基尼就夠了。多數烏克蘭人都很富裕,貧民已幾乎不存在,而且他們比阿爾巴尼亞人還會生小孩。

如果你喜歡事實勝過幻想,那就來看數據吧。烏克蘭在二○二二年的生育率只有一點二三,是全球最低的之一,人口成長率也是負值。至於氣候,烏克蘭境內沒有任何地方可以避開冬雪,即使是黑海區域,每年也會下一兩次少量的雪。雅爾達的一月平均低溫是攝氏二度,敖德薩是零下三點五度,基輔和哈爾科夫則低至零下八點五度。簡言之,烏克蘭確實比俄羅斯溫暖,但這樣說意義不大。

但別再談天氣和生育率,蕾娜說我也誇大了他們的貧窮程度,那就來聽聽烏克蘭人是如何看待他們的完美涅槃。從最近的蓋洛普訪查看來,烏克蘭的現況確實跟我當年描述的不同,它變得更糟了。

根據二○二一年的一項全球蓋洛普訪查,沒有其他國家比烏克蘭對自己的司法體系更缺乏信心(百分之十七)。有更多證據可以指出東西之間的隔閡,多數西歐國家(除了葡萄牙和義大利)都對自己的法庭有信心,多數東歐國家(除了芬蘭、捷克、匈牙利、愛沙尼亞、立陶宛)則不相信。

我的札格雷布沙發衝浪主羅斯圖哈告訴我說東歐人骨子裡還是支持貪汙,他有一天就在果菜市場憤怒地指控兩名攤販對他開高價,並刻意提高嗓門罵給大家聽:「你們只會抱怨有錢有勢的人貪汙,但你們還不是一樣!這個國家的貪汙從果菜市場就開始了!我們或許窮,但我們的價值觀就跟有錢人一樣腐敗!」 (相關報導: 「直接與俄羅斯對話!」美國自由派民主黨眾議員敦促拜登改變烏克蘭戰略 更多文章

皮尤研究中心曾訪問烏克蘭人:「你是否贊同多黨制的轉變?」一九九一年有七成二的人以肯定作答,到了二○二一年,只有三成四的人對民主政治的運作模式感到滿意。一九九一年全國有大約半數支持轉向資本主義,如今多數人都在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