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檔案》改變國家命運的那天:2016脫歐公投如何變成現今局面?

2016年7月2日,「挺歐洲大遊行」,英國大批反對脫離歐盟的民眾走上街頭,抗議脫歐公投結果。(美聯社)

2016年6月23日,一項關鍵投票改變全英國的歷史與命運,翌日結果揭曉,51.9%人民(1741萬742票)選擇脫離歐盟,超過48.1%(1614萬1241票)選擇續留歐盟的比例,英國確定將脫離歐洲聯盟(EU)。

離開歐盟將造就英國未來幾十年全新的世界地位與生活型態,但還未達成此目標,就有2位首相為此下台,境內分離主義再起,脫歐、留歐兩派矛盾深刻,社會撕裂與不穩定的狀態等種種動盪,至少要持續到最新的脫歐大限2020年1月31日為止。在脫歐進程停滯不前之際,《風傳媒》帶你回到一切痛苦糾葛的起點,英國是如何演變成現今的混亂局面?

2019年10月29日,英國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在下議院發表談話,推動提前大選(AP)
2019年10月29日,英國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在下議院發表談話,推動提前大選(AP)

英國與歐盟的百年分合……1975年也有過脫歐公投!

英國與歐洲大陸隔著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相望,雖然是歐盟的一員,但由於歷史及地緣因素,兩邊總是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近百餘年來分合不斷。19世紀晚期,英國奉行不干預歐洲事務的政策。1948年,為應對二戰後的經濟衰落並維持大國地位,英國提出「三環外交」構想,將英聯邦、美國和聯合起來的歐洲作為英國外交的重要三環,支援歐洲聯合,但不願意直接參與。

英國脫歐公投(美聯社)
英國脫歐公投(美聯社)

1951年4月,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開啟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1957年3月,6國正式簽署《羅馬條約》,歐洲聯盟的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誕生。1960年代,英國面臨經濟發展放緩、殖民地紛紛獨立等問題,為尋找出路,英國曾先後三度申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直到1973年1月1日,英國被批准正式加入。

雖然如願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的一員,但英國依舊對「歐洲經濟共同體」抱持懷疑態度,諸如支出分擔與共同農業政策等問題,都在英國內部產生激烈的辯論,越來越多人認為歐洲經濟共同體不符合英國國家利益,這導致短短兩年後,英國就舉行了脫歐公投。1975年6月選票公布,67.2%的民眾選擇「留歐」,但英國疑歐主義的影響力依舊存在。

英國2016年決定與歐盟分手的理由?

2009年歐債危機促使疑歐聲浪再度高漲。2013年1月,時任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就英國與歐盟關係前景發表講話,表達英國不滿非歐元區國家遭受歐債危機拖累,擔憂歐洲一體化進程可能損害英國利益。同年3月,卡麥隆宣稱如果保守黨在2015年大選獲勝,他將推動「歐盟改革」,根據英歐談判結果發動脫歐公投,期望一勞永逸解決英國人對歐盟的不滿。

2015年,保守黨贏得政權,卡麥隆與歐盟達成協議,隨即宣布「英國退出歐盟公投」將在2016年6月23日舉行,並表明他本人支持英國留在歐盟。卡麥隆堅信留歐派將輕鬆取勝,然而當時歐洲爆發難民危機,移民成為英國人最埋怨歐盟的一大問題。 (相關報導: 英國脫歐檔案》「一國兩制」解決「統獨問題」?脫歐最大障礙:北愛爾蘭邊境 更多文章

英國各報6月25日的脫歐公投結果報導(美聯社〉
英國各報6月25日的脫歐公投結果報導(美聯社〉

2016年民眾投下「脫歐」的主要理由包含,希望恢復英國主權國地位、不想再向歐盟繳交鉅額會費(2015年英國平均每天向歐盟繳納2300萬英鎊)、期盼嚴控移民入境、認為歐盟拖累英國。恢復主權方面,脫歐陣營主張英國將有機會重新制定法律、取回貿易主導權與司法權。管控移民方面,英國在歐盟規定下須讓所有歐盟成員國的移民入境,若英國脫歐將能重新管制邊境、審核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