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遠離中國?免了,台灣經濟註定依賴中國

台灣對中國出口依賴是註定會高且很難降低,圖為上海的貨櫃碼頭。(資料照片,美聯社)

上周北京突然出手暫停陸客來台自由行,網路上不少憤怒的覺青、文青紛紛喊出要降低台灣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最好經濟完全不與對岸往來;政務委員張景森也不忘出來表功說,蔡英文執政後觀光結構調整成功。

真的嗎?可能嗎?其實,從理論到實務再到各國案例,這些話都是:胡說一氣,完全不可能。

各項數據看台灣對中國依賴度都高

台灣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多大?當然很大,而且不是「感覺很大」,而是所有數據都指向依賴程度第一名。台灣經濟GDP(國內生產毛額)構成中,出口占6成左右,因此被視為台灣經濟命脈,偏是出口有4成是靠中國(含香港)市場,去年的數字是41.2%;第2名的市場是東協,但不到2成,去年是17.3%,而東協是包括10個國家。

一般人認為美、日對台灣經濟非常重要,但以出口市場而言,美國占比只有1成左右,去年是11.8%,日本占比更只有6.9%,歐洲占比9.4%。美日對台灣經濟的重要性在其它方面─如技術來源、設備機具、關鍵性半成品提供等方面,單以出口而言,美日歐相加都還遠不如中國市場重要。

傳統觀念上,一般都認為貿易盈餘(順差)是好事,逆差是糟糕的事─川普就是這種重商主義觀念的擁護者,這個觀念不全然正確,不過,以此觀念看,台灣現在每年仍能享有500億美元左右的順差,就是靠中國而來,每年對中國有7、8百億美元順差(去年是832億美元)。

拿掉中國市場台灣成逆差國

因此,如果如文青期待的拿掉中國市場成真,台灣變貿易逆差國的機會極大,這應該不會是太愉快的事吧?台灣非國際貨幣基金會員國,如果金融出事不會有人援救,因此一直要保有較高的準備才安心,如變成逆差國,風險是高了。

至於台商對外投資,不必懷疑,中國是最大投資國,根據我國官方資料,從1991年2017年,累積台商在中國投資金額1827億美元,對岸官方數字較低,只有656億美元。至於實際金額,因為太多統計之外、官方無法掌控的投資,學界的推估是應是官方數據的一倍以上。台灣對中國出口產品中,有很高比例就是台商需要的機具設備與半成品,這種「投資帶動出口」的模式已維持數十年了。

這次對岸卡住自由行,讓觀光業哀嚎、經濟受影響,但其實GDP中受影響的金額大概就是300-500億台幣而已;相較台灣對中國商品出口1380億美元(約台幣4.3兆),或每年對中國832億美元(約台幣2.6兆元)的出超,實在是「滄海之一粟」;卡自由行都要痛半天,讓台灣經濟與中國脫鉤,豈不是自尋死路?

貿易引力模型:台灣註定依賴中國

而且,很不幸的是,不論是從理論或是從實務看,台灣經濟註定要依賴中國。

196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荷蘭經濟學家丁伯根在國際貿易研究上,曾提出一個「貿易引力模型」─類似牛頓的萬有引力,大致上就是說兩國之間的貿易與兩國的經濟大小(以GDP規模與人口來衡量)成正比,與兩國之間的地理上或文化上距離則成反比關係,以此標準計,台灣對外貿易對中國的依賴當然是全球第一。 (相關報導: 林飛帆露靦腆笑容!陸客不來 民進黨拍短片多聲道推廣台灣觀光 更多文章

中國的GDP總量已達13.6兆美元,每年進口量2.1兆美元,這兩個數字都僅次於美國,14億的人口則是全球第一。依照貿易引力理論,周遭國家與中國的貿易必然越來越多─有那個國家會拒絕一個規模達2.1兆美元的進口市場?這從亞洲國家從韓國到東協10國,幾無例外的以中國為最大出口市場,韓國對中國的出口依賴度在3成左右,日本在2成左右,連澳洲都超過3成、蒙古更達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