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每個孩子都需要六個媽媽!」朋友不可置信地看著我問:「怎麼可能?六個媽媽耶!你怎麼那麼狠心呢,孩子們能受得了嗎?」
朋友忽然開了竅,接著問我:「你所說的媽媽,是同一個人?」
每個孩子都需要六個媽媽
嬰孩以胚胎進入母體的時候,她需要一個樂觀愛笑的媽媽,因為她的快樂可以感染給孩子,以笑聲和輕鬆心態做為羊水的最大養分餵養給孩子,那是再幸福不過的幸福!
我在懷大女兒的時候,雖然閱讀,也聽胎教的音樂,但同時也正在創作我的第二本長篇小說,故事的兩位女主角擁有不同的人格特性,也因此讓我的脾氣變得任性古怪,女孩出生後不斷哭泣讓我陷入了人生的灰暗期,那時候我開始意識到胎教的重要性,當另一枚幸運的精子賽跑得勝進入我的身體時,我就暗自發誓,不管遭遇多少的委屈,我都要樂觀面對。
果真,在那段懷孕的期間,我吃足了苦頭,前三個月吐得進了急診住院長達一個月,隨後亦分別在懷孕五個月及七個月的時候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安胎,生活如此辛苦,我卻陪同大女兒一起不斷地讀書給肚子裡的孩子聽,鼓勵她,讚美她,果真,這個孩子出生的時候乖巧聽話,特別愛笑,貼心懂事,成長至今,她是我快樂的開心果,有段時間,我一直處於趕稿的階段,小女孩竟拿了一只沙漏往我的書桌前一擺:「媽媽,你看著它,等它漏完了,你也要寫完嘍。」我剛心灰她怎麼這麼嚴格對待我,不消片刻她又悄悄躲在我身後:「寫完才能好好休息,我等不及要幫你捶背呢。」
第二個媽媽,在女孩們出生之後,她必須是個精力十足的媽媽,在未來的三年或是更長的時間裡,她都要隨時候命,等著她的孩子一聲令下—喝奶、換尿布、哼歌給她聽、不管黑夜白天隨時都要抱著她...我們忙得焦頭爛額,卻在看著孩子天使般的笑容時又立刻補滿了血,精神抖擻地繼續戰鬥。
曾經看過一則新聞,婆婆不讓兒媳婦出去上班,理由是—上班輕鬆,在家帶孩子太累。
我雖然心疼這個兒媳婦,卻又不得不真心想對那個初為人母的媽媽說幾句:「這幾年的辛勞不算什麼,自己的孩子從小教育,陪伴在孩子的身邊,彼此影響,不管對於家長或孩子,都是具備正能量的成長,要捨才有得,而你得到的,是將你的孩子教育成為獨立的他。」
第三個媽媽呢,需要感性和理性兼備,感性地跟孩子們分享生命周遭的感受、感性地跟孩子們聊聊書籍中令人動容的小故事、感性地陪伴她們歌唱舞蹈、感性地告訴孩子,身為母親是多麼開心擁有他們;而理性所負責的,讓她們愛上學習、喜歡閱讀、擁有同理心...
朋友對這個問題頗有疑義:「為什麼要把感性和理性分得那麼開呢?為何有些事情,理性的人不能去做?」
如果想問孩子們明天的早餐需要準備些什麼,理性的說法是:「沒有選擇,我準備什麼你們就要吃什麼。」
而感性則是開心詢問:「寶貝,明天吃什麼?來個粥怎麼樣?不好?那烤吐司呢,讓媽媽來好好想一想,我要怎麼把早餐搭配得好看又好吃呢?我用黃瓜做一棵椰子樹好不好?不管怎樣,我煮什麼你們就吃什麼好不好?」 (相關報導: 讀者投書:帶孩子是爸媽的責任,不是阿公阿嬤的!德國教養方式,值得台灣人反思 | 更多文章 )
孩子們義不容辭地選擇感性的問話,但理性又在何時登場呢?如果你發現孩子撒謊了,感性的我可能會滿臉疑惑,覺得自己被傷害,內心歇斯底里,表情也帶著幾分猙獰地問:「寶貝,你到底怎麼了?為什麼說謊呢?是不是你怕媽媽生氣呀?我跟你講呀寶貝兒,媽媽不會生氣的,媽媽覺得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但如果讓理性登場,理性會說:「你想好了來找我聊聊,行嗎?我們一起找看看,到底哪裡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