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在對話中,你是否曾遇過讓人聊不下去的尷尬,也曾被某些人自然地打開話匣子?這或許與一種溝通技巧有關。不是無意義的點頭或敷衍的回應,而是一種帶著善意、真誠聆聽並給予共鳴的回應方式。本文透過真實的經驗故事,帶你認識「良性附和」如何影響人際互動。
良性附和:讓人感覺到善意的共鳴,而不是敷衍
日本「對談高手」越智真人在《聊不停的聰明問話術》中提到:「溝通的重點在於了解對方,讓對方『盡情說』才是重點,絕非我們拚命找話題。」即便是簡短的一句話,卻能讓對方感覺被重視、被徹底理解,甚至記住和你說話時的愉悅感覺,那就是引起善意共鳴的「良性附和」。
因而,我們絕不能忽視他人表達的細節或弦外之音,當你願意全心全意給予「同頻」反饋時,那麼對方就彷若置身於「聊得開心」的氛圍,對話的心情刻度當然是停駐在完美的記憶熱點。
記得大學新生訓練的時候,同學們會在課餘彼此閒聊,進行人際破冰。有些人和你一聊之後,你就會興起一股「咱們謝謝再聯絡」的念頭;有些人卻會讓你打開話匣子說到欲罷不能。這種令人愉悅又滔滔不絕的經驗,讓其中一位對談者後來甚至晉升為好閨蜜等級的人生至友。他們到底「說」了什麼,會讓當時的我產生兩種迥然的感受呢?
其實,當下他們都友善地詢問我:「怡慧,妳是哪裡人?」個性靦腆的我皆簡短地回答:「雲林」。
A很坦率地說:「雲林不是黑道的故鄉嗎?妳也太優秀了吧,竟然能出淤泥而不染地考上師大,還能去除黑道標籤來到首善之都讀書,實在太厲害了!」
表面聽起來,他好像是在誇獎我,但為什麼聽起來就讓人渾身不舒服,頓時讓我無法接續回答。後來只能對他尷尬地微笑,話題也就戛然而止。
B則是誠懇地說:「高三畢業旅行時,我曾去過雲林,覺得這個地方很淳樸友善,很可惜沒有機會再深度探訪,妳願意推薦幾個私房景點給我嗎?」
表面上,他只是在說自己的旅遊經歷,卻又很巧妙地替我的故鄉作正面形象的背書,同時,也順帶邀請我多談談自己故鄉的美與善,瞬間讓我對他印象加分,忍不住和他攀談起來。
年少的一段往事,讓我憶起兩人不同的回應,一句話也決定彼此親近或疏離的關係。過於關注在自己感受的回應者,容易製造看法的差異,進而陷入關係的分歧。而善意的附和者,能夠站在對方立場說話,反而能為自己開啟更多人脈串聯的機會,一如形象顧問吉原珠央在《不說「我」,別人才聽你的》提到:「人最在乎的是自己。」每個人最感興趣的話題通常是跟自己有關的連結。
雲林是我的母土,對我而言,也是生命重要的價值核心,溝通其實是最真樸的互動,當你帶著珍惜、感激的心意,就能為一段對話獻上善意的光亮,讓心靈的契合度更高。當你願意從認真傾聽開始,良性回應別人真實的需求時,就能得到友誼的敲門磚。既然不同的回話方式會導致不同的溝通結果,如何在他人說話時精準附和?我建議可以根據以下五個步驟進行:
4、盡量聚焦在對方表達的關鍵點,適時回應:「我也是!」
5、讓對方在跟你溝通之後,能成為更有自信的溝通者。
有人說:「傾聽不是一場表演,而是人與人之間最能觸碰真心的行為。」因而,善意是表達的唯一途徑,它撫平了表達者的脆弱不安、動搖不定,透過自然拋接、對答無礙,彷彿在為表達者打一劑強心針,就像兩個善意的聲道交互發聲,聲調越激盪、越高昂。
良性附和者,不需要刻意表現自己說話有多積極,只要透過自然而然的一應一和,就能讓兩顆心越靠越近,把一個人的溫暖移至另一個人的胸膛,幫助彼此看清內心細緻的情感靠傍,這是一種彷若靈犀相遇的對談感動。
良性的附和有時候不一定要說話,也可能是短暫的沉默、安靜的陪伴。擁有幸福是一輩子的經營,失去幸福卻常是一霎時的經歷。某年冬日,在淒冷的台北,我竟莫名失去一位生命中重要的朋友。幸福曾經真實地抵達,卻又倏忽即逝。
我漸漸地失去生命的秩序:說好要一起探看生命的春暖花開,失約的人卻不會懂得站在原地佇候的絕望。周圍的朋友知道我難過,都不提及「遺失」的話題,但他們的小心翼翼,反讓我躲進更孤獨的角落。「失去」不是容易承受的情緒,彷若在黑夜冷酷的異境獨走。
但就像海德格說的:「哪裡有危難,哪裡便出現拯救。」那天,好友突然跑到我家樓下,他靜靜坐在我的旁邊,偶爾拍拍我,輕喚我幾聲名字。即便我連頭都沒抬,這份安靜的陪伴卻給予我穩定的依恃。沉默的愛,將我的心填得飽滿起來。我第一次感受到有人願意為朋友付出所有時間與心力。道別前,我望見橘燦的餘暉灑落,空氣漫開和煦的暖流。我頓時明白徐志摩〈偶然〉提及的:「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安靜陪伴原來是生命最良性的附和,時間釐清情緒的雜質,靜謐產生強大溫暖的力量,我投以心底的嚎啕哭聲,他抱以清亮的祝福迴音,此刻無聲勝有聲,心中的傷口開始有癒合的可能。
後來,一部日劇《出租什麼都不做的人》詮釋的正是安靜的陪伴,這也是良性附和的例證。劇中男主的職業是出租自己,但他是「什麼都不做」的安靜陪伴者。對於只是「乾坐」,就能「解救」眾人煩惱的劇情,許多人都感覺不可思議。但從過往的經驗,我確實能體會安靜陪伴所能帶來的強悍溝通力。當我們陷入絕境、無路可走之際,陪伴其實是最真切的療癒。
對方不用給予我們任何答案,只需要以真心讓出心底的位置給予陪伴者,無聲的回應反而是專注關懷的所在。或許,你表面上什麼都沒有做,卻慷慨地把珍貴的時間送給對方,時光的流逝,並非虛擲而是最好的情感支持。
就像岡本純子《世界第一的聊天術》提到的:良性附和大抵有三個拋接對話的形式,一是說出來(把球丟給對方),二是聽進去(讓對方接到球),三是一起聊(讓對方把球丟回來,你一言,我一語,加深彼此情感)。由此可知,一位良性附和者必須在關鍵時刻作出「支持型回應」,讓對方能不斷滔滔地把話說好說滿。
作者介紹|宋怡慧
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聯合線上專欄作家、《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網站駐站作家、新北市立圖書館真人圖書、2019~2023年教育部圖書館事業諮詢委員、文化部第39次線上主題書展策展人、文化部第41、42、45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評審。獎項與殊榮:
教育部第一屆閱讀磐石獎閱讀推手獎、教育部表揚高中職圖書館暨推動閱讀優秀人員、新加坡教育部2022年「世界書香日暨文學四月天」的主講嘉賓、馬來西亞董總2021~2024年跨閱教師培訓課程總召、第六、七、八、九屆世界華語學校圖書館論壇論文發表人、教育部服務學習獎勵計畫課程教案高中職組特優、106年國文學科中心種子教師培訓工作坊成果發表最佳演示獎、新北市三級社群貢獻平臺領導人、新北市閱讀衛星教師特優、《親子天下》翻轉教育創意教師、2018年《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得獎人、2019年未來教育臺灣100、新北市國中小學閱讀行動研究特優、新北市語文競賽教師組作文第一名、新北市閱讀服務特色學習教案特優獎、學習楷模王社團指導老師。臺灣NO.1「原子習慣專家」推廣閱讀長達10年,3000多個日子從未間斷閱讀跟寫作習慣。教育界最具影響力的「閱讀傳道士」,打造校園圖書館,幫助上萬名學生建立閱讀習慣。致力閱讀習慣的推廣,影響遍及海內外華人區。質量兼具的超人氣暢銷作家2023金石堂網路人氣獎Top 1。曾1年出品3本暢銷書籍,10年創作13本書盤據博客來暢銷6冠王,席捲各大暢銷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