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麼聊天才不會被句點?專家傳授5個小技巧,交談中讓人覺得你超好聊

善意不需要任何成本,卻能為人際關係破冰,為身處困境的人帶來實質溫暖。(示意圖/取自FREEPIK)

編按:在對話中,你是否曾遇過讓人聊不下去的尷尬,也曾被某些人自然地打開話匣子?這或許與一種溝通技巧有關。不是無意義的點頭或敷衍的回應,而是一種帶著善意、真誠聆聽並給予共鳴的回應方式。本文透過真實的經驗故事,帶你認識「良性附和」如何影響人際互動。

良性附和:讓人感覺到善意的共鳴,而不是敷衍

日本「對談高手」越智真人在《聊不停的聰明問話術》中提到:「溝通的重點在於了解對方,讓對方『盡情說』才是重點,絕非我們拚命找話題。」即便是簡短的一句話,卻能讓對方感覺被重視、被徹底理解,甚至記住和你說話時的愉悅感覺,那就是引起善意共鳴的「良性附和」。

因而,我們絕不能忽視他人表達的細節或弦外之音,當你願意全心全意給予「同頻」反饋時,那麼對方就彷若置身於「聊得開心」的氛圍,對話的心情刻度當然是停駐在完美的記憶熱點。

記得大學新生訓練的時候,同學們會在課餘彼此閒聊,進行人際破冰。有些人和你一聊之後,你就會興起一股「咱們謝謝再聯絡」的念頭;有些人卻會讓你打開話匣子說到欲罷不能。這種令人愉悅又滔滔不絕的經驗,讓其中一位對談者後來甚至晉升為好閨蜜等級的人生至友。他們到底「說」了什麼,會讓當時的我產生兩種迥然的感受呢?

其實,當下他們都友善地詢問我:「怡慧,妳是哪裡人?」個性靦腆的我皆簡短地回答:「雲林」。

A很坦率地說:「雲林不是黑道的故鄉嗎?妳也太優秀了吧,竟然能出淤泥而不染地考上師大,還能去除黑道標籤來到首善之都讀書,實在太厲害了!」

表面聽起來,他好像是在誇獎我,但為什麼聽起來就讓人渾身不舒服,頓時讓我無法接續回答。後來只能對他尷尬地微笑,話題也就戛然而止。

B則是誠懇地說:「高三畢業旅行時,我曾去過雲林,覺得這個地方很淳樸友善,很可惜沒有機會再深度探訪,妳願意推薦幾個私房景點給我嗎?」

表面上,他只是在說自己的旅遊經歷,卻又很巧妙地替我的故鄉作正面形象的背書,同時,也順帶邀請我多談談自己故鄉的美與善,瞬間讓我對他印象加分,忍不住和他攀談起來。

年少的一段往事,讓我憶起兩人不同的回應,一句話也決定彼此親近或疏離的關係。過於關注在自己感受的回應者,容易製造看法的差異,進而陷入關係的分歧。而善意的附和者,能夠站在對方立場說話,反而能為自己開啟更多人脈串聯的機會,一如形象顧問吉原珠央在《不說「我」,別人才聽你的》提到:「人最在乎的是自己。」每個人最感興趣的話題通常是跟自己有關的連結。

雲林是我的母土,對我而言,也是生命重要的價值核心,溝通其實是最真樸的互動,當你帶著珍惜、感激的心意,就能為一段對話獻上善意的光亮,讓心靈的契合度更高。當你願意從認真傾聽開始,良性回應別人真實的需求時,就能得到友誼的敲門磚。既然不同的回話方式會導致不同的溝通結果,如何在他人說話時精準附和?我建議可以根據以下五個步驟進行:

1、安靜與專注,絕不能打斷對方談話。

3、你的回應需傳達「你是對的」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