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伯芬觀點:高等教育成了扮仙的野臺戲

台灣大學畢業典禮,禮成結束時,畢業生們把畢業帽拋向空中。(陳明仁攝)

校園成了不斷搭建的戲棚

記憶中的廟會,廟埕總會搭起戲棚,信眾為了謝神還願,總會請來歌仔戲或布袋戲班,敲敲打打地熱鬧開演。在正戲開演之前,由扮仙拉開序曲,不論是福祿壽三仙或八仙,只見道貌岸然的諸仙擺出各種架勢、姿態,來回走步穿梭,觀眾看了數十分鐘不明究理,卻完成了一場為信眾祈福的儀式。扮仙是民眾藉由「假仙」向「真仙」祈求福報,影射了民眾心中的真實慾望,因此戲可以不演,仙不可以不扮,扮仙之後才能演出正戲。

教育部過去每每以各種競爭型計畫為名,引導各大專校院展開各式花枝昭展的活動展演,每隨一段時間就提出新戲碼,從頂尖、教卓再到卓越計畫,從翻轉、深根到學習歷程,不斷推陳出新。一位私校離職的系主任提到私校往往為了爭取教育部資源,每年配合教育部的口號拿補助款,為了表現成效,第一年做化妝品陳列展覽室,第二年做航空模型,第三年做餐飲廚房,每改一次,校舍就變身一次,年年換新,宛如拚湊搭建的酬官戲棚,賺的是工程包工,犧牲的是師生權益,需忍受施工期間的噪音與不便。對於經費如何被執行與運用缺乏長期追蹤評估機制,導致大多數教育經費都浪擲於無效率的硬體,真正需要支付給教師合理的待遇、支持學生的學習費用反而少之又少。

20180111-國民黨委員柯志恩上午主持「從私校退場條例看私校轉型退場的下一步」公聽會。(蘇仲泓攝)
立法院「從私校退場條例看私校轉型退場的下一步」公聽會。(蘇仲泓攝)

競爭成了唯一的戲碼

學校教育本來有一套較穩定、持久性的辦學理念與策略,國家因財政困窘而緊縮經常性經費,自然影響學校正常運作。不過,現在是教育經費被挪移成各種競爭型計畫,官方相信有競爭才有進步,從目標導向轉向指標導向。競爭型計畫表面上看來激勵出可見的量化辦學績效,卻不知僧多米少,諸多學校卯足全力競爭有限資源,空耗掉校園最寶貴的人力資源,投入可能血本無歸的計畫競爭。

學校經費不穩定造成受教機會的不均,經費不足的學校經營不下去,連教室開冷氣都要學生付費買冷氣卡;而獲得補助經費的學校又有「錢多到花不完」的困擾,學生課外學習時吃香喝辣都由學校買單。另外,學校在拿不到錢的學期必須勒緊褲帶,拿到錢的學期為了趕「執行率」,在短時間內要「消化掉」預算,有錢沒處花,臺灣大學之前即爆出三年半花一億餘元購買碳粉夾,平均每位教師年花15萬元於列印耗材。

競爭型計畫最嚴重的問題是製造出教育界的門神,運用他們的影響力來左右競爭型經費的分配,讓教育部高官或者退休的校長與行政主管有了赴私校尋求二春的機會,私校董事會寧可花大錢請來供奉門神,不願意保障專任教師的基本權益,或為兼任教師加薪。果不其然,檢視之前獲得教卓計畫經費高者的私校門口都站著閃閃發亮的部長、次長級門神。   (相關報導: 林志忠觀點:玉山計畫,注定荒唐 更多文章

台大總圖書館夜景(陳明仁攝)
教育部曾推出頂大十年千億的計畫,結果爆出台大每三年就花上億採購碳粉匣。圖為台大總圖書館夜景(陳明仁攝)

高等教育的大扮仙

除了學校小扮仙,教育部也不時會舉行大扮仙。2016年全國高等教育論壇是由民意代表、教育部官員、大學校長以及大學教授集體演出,從南到北,總計六場。教育論壇採取「公民審議」制度,以「積極邀請、開放參與」,由高教界的利害關係人提出想法,再交相關部會決策參考。其實所有高等教育決策早在府院高層已經定案,擺不平的各方利益團體真正角力場是在立法院,但是卻等高教論壇熱鬧開演之後,各方要角擺好陣式之後,真正的私校退場條例與校園加值與活化大戲才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