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介紹智慧投資的入門書如果可以從巴菲特信奉、葛拉漢所有學生均認同的基本原理講起,那是再好不過了。這個原理是:短期市場不時會完全失去理性、陷入徹底瘋狂的狀態;但長期而言, 證券的價格會與潛在實質價值(underlying intrinsicvalue)一致。
一如我們將提出的定義,投資人買進企業股份,投機客則是「操弄」市場。投資人學會把股價的短期波動視為大致隨機、可以忽略的震盪,因為投資人相信這種波動是隨機的時候,他們並不會試著有系統地預測它們,這根本不是投資人該做的事。
但長期而言,市場確實往往會回到正軌,事業的經濟狀況最終會反映在股價上。因為了解這一點,投資人會堅持基於可靠的推理做穩當的長期企業分析,我們相信長期而言可以藉此取得優於平均水準的投資績效。
巴菲特的投資原則從合夥事業時期到現在始終如一,如果想要掌握這些原則,我們必須確實了解葛拉漢的一些基本觀念和他對巴菲特的影響。一切是這麼開始的。
市場先生
有關市場欠缺效率的短期情況如何發生,葛拉漢最有用的解釋藏在他的「市場先生」(Mr. Market)的概念中。這個概念把證券市場想成是一個情緒不穩定、有躁鬱問題的市場先生;他經營一家企業,每天都願意向你出售或買進公司的股份。市場先生的行為可能瘋狂、不理性,而且難以預測。他有時非常樂觀,認為公司前景一片光明,此時他只願意以極高的價格出售股份。有時他會對公司的前景和自己的能力變得非常悲觀,此時他願意以極低的價格出售股份。不過,他也經常處於正常狀態。雖然你永遠不知道市場先生明天的情緒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今天不和他交易,他明天還是會開出新的價格。
巴菲特在信中寫下這一句時,正是希望告訴他的合夥人這一點:「證券有市價是好事,永遠別讓它變成壞事,也就是別讓市價不時出現的異常情況左右你的判斷。」
擁有股票就等於擁有公司
當然,這個功課就是評估企業的價值。短期的股價也許取決於市場先生的情緒,但長期的股價會大致反映公司的潛在實質價值。葛拉漢是這麼說的:「短期而言,市場就像台投票機器,但長期而言,它更像一台體重計。」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一張股票代表擁有整家公司的一部分股權。如果我們可以估算整個公司的價值,我們就能估算股票的價值。
作者指出,一張股票代表擁有整家公司的一部分股權。如果我們可以估算整個公司的價值,我們就能估算股票的價值。(資料照,柯承惠攝)
不預測市場走勢
巴菲特強調的另一個教訓是市場的情緒波動可能是隨機的,因此也往往不可預測。預測短期將發生什麼事無疑太難了,因此在做投資決定時,他不考慮自己對股市、利率、匯率、商品價格和國內生產毛額(GDP)等總體變數的看法。在信中他不時批評基於短期預測買賣股票的人。他喜歡引用葛拉漢這句話:「投機並不犯法,也非不道德,但也沒有很厚的油水。」
(相關報導:
態度比智商更重要,他靠著7大原則,成為「股神巴菲特」
|
更多文章
)
拜巴菲特的洞見所賜,我們學會避免因為輕信那些「專家」的意見而經常調整投資組合,一次又一次地受猜測影響,以致於本來可以得到的不錯報酬,被稅負、佣金和各種隨機情況吃掉了。巴菲特指出,預測所揭露的往往主要是預測者的情況,而非未來將發生什麼事。
這種觀點自然衍生出接下來的忠告:你應該容許自己欣然接受「我毫無頭緒」的思考方式。如此一來,你就能避免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得以站在企業主或潛在企業主的有利位置,致力評估你或許能理解並覺得誘人的公司。誰會因為認為聯準會明年升息機率至少65%,就出售一個農場呢?
此外,任何宣稱能清楚預見未來的人都很可疑,這裡要再次提醒:不能把思考「外包」出去,這件事必須自己做。收費的顧問無論有意還是無意,很可能只會建議你做一些對他們有利的事,這是人性。巴菲特在合夥事業時期和隨後數十年取得驚人的成就,很大程度在於他從不假裝自己了解那些不可知或未知的事。他鼓勵投資人欣然抱持類似的不可知態度,獨立思考。
忠於自己的而不被潮流趨勢誘惑!那些巴菲特不變的投資基本原則
1956 年,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紐約和他的老師、價值投資法創始人葛拉漢(Benjamin Graham)一起工作。葛拉漢決定退休時,希望他最優秀的學生巴菲特成為葛拉漢紐曼公司(Graham-Newman)的合夥人,但25歲的巴菲特選擇回到故鄉。不久之後,應4名家族成員和3名朋友的請求,巴菲特成立一家新的投資公司:巴菲特合夥有限公司(Buffett Associates,Ltd.)。
那天晚上,巴菲特發給他們幾頁法律文件,裡面有正式的合夥協議;他請他們別太擔心這些文件的內容,他保證裡面沒有出人意表的東西。他召集這次聚會,主要是為了討論他認為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投資的「基本原則」(the Ground Rules)。這是一份簡短的規則,他印了副本給出席的人,並逐條仔細解釋。巴菲特堅持在投資上擁有徹底自主權。他不會談論這家公司實際在做什麼,也不怎麼談實際的持股。他對他們說:「這些基本原則是我的投資理念。如果你也是這麼想,我們就開始吧。如果你不同意,我也可以理解。」
投資的基本原則
1.我們絕不對合夥人保證一定會有多少投資報酬。合夥人每個月提取0.5%的資本,所做的恰恰是取回資本。如果我們每年可以賺超過6%的投資報酬,那就足以支應取回資金的需求,而且本金也會增加。如果一年賺不到6%的投資報酬,那每個月領到的錢將有一部分或全部是從本金中支應。
2.如果有一年的投資報酬低於6%,那每個月提取資金的合夥人在下一年領到的錢將比之前少。
3.我們講年度投資損益時,是以資產的市值為準,也就是年底的資產市值與年初時比較的結果。這可能與同年度報稅的已實現投資損益沒有什麼關係。
4.我們的表現好不好,不是看這一年是賺錢還是虧損,而是以道瓊工業指數(Dow-Jones Industry Average,簡稱道瓊指數)反映的股市大盤或主要投資公司的表現為基準。如果我們的表現優於這些比較基準,無論賺賠都算是表現良好。如果表現不如這些比較基準,那我們應該被丟雞蛋。
(相關報導:
態度比智商更重要,他靠著7大原則,成為「股神巴菲特」
|
更多文章
)
5.要評斷投資績效,我認為最好是看5 年的數字,不然至少也要看3 年的數字。我們的表現無疑有時會不如道瓊指數,而且可能明顯比不上。如果有3 年以上的投資績效不如大盤,那我們全都應該替資金另尋出路,除非那3 年的股市是多頭行情,而且市場在投機資金推動下大幅上漲。
6.我的工作不包括預測股市或經濟的波動。如果你認為我有這種能力,或認為這對經營投資事業有必要,你不應該加入這個合夥事業。
7.我無法向各合夥人保證投資績效,但我可以保證並承諾:
A.我們選擇投資標的,是看資產的價值而非它們的受歡迎程度;
B.我們藉由在每一項投資中取得可觀的安全邊際(marginof safety)以及分散投資,盡可能降低資金永久損失(而非短期的市值損失)的風險;以及
C.我的太太、兒女和我會把幾乎全部的財富投資在這家合夥事業上。
那天晚上應邀到奧馬哈俱樂部的人都簽了合夥協議,巴菲特則收下他們的支票。新合夥人加入時,每個人都獲得基本原則的詳細說明,而且每名合夥人每年都會收到最新的版本。在隨後的日子裡,巴菲特透過向人數有限但與日俱增的合夥人寫信,說明他的投資活動和績效。
這些「合夥事業信件」記錄巴菲特的投資想法、方法和省思,而他結束合夥事業後,便馬上開展廣為人知的波克夏哈薩威(Berkshire Hathaway)事業。這段期間他取得空前的投資成就,即使與波克夏的表現比較也不遜色。雖然他預期投資會有多頭行情和空頭行情,但他認為以3-5 年的期間來看,比道瓊指數高出10 個百分點大多數時候是做得到的,而這也是他設定的目標。不過,他的實際表現好得多:他持續打敗大盤,而且不曾有一年虧損。在這段時期,合夥事業的資金年化報酬率扣除費用後接近24%。巴菲特職業生涯中投資績效最好的許多年份,正是出現在這段早期的日子。
巴菲特這段時期的評論所含的經驗教訓,為所有類型的投資人(從新手和業餘投資人到老練的職業投資人)提供了一些永不過時的指導。它們構成一套理念一致、非常有效的投資原則和方法,完全沒有現在(或任何時候)市場中常見、誘惑人的時髦或技術型事物。這些信件確實也有能吸引資深專業人士的精細分析,但它們也可以說是巴菲特提供的投資入門課,闡述許多投資的基本原理和常識,每個人應該都會得到共鳴。
*作者為紐約頂尖共同基金公司的投資分析師,有超過15年的金融業工作經驗,曾任職於數家世界頂級的投資銀行,從事股票銷售和研究工作。本文選自作者第一本書《巴菲特的投資原則(增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