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法國第一任女總統」一步之遙,她做到了什麼?

2022年法國總統大選、極右派候選人勒潘。(AP)

2017年5月7日晚間,法國新任總統當選人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巴黎羅浮宮(Louvre)舉行勝利慶祝大會,昭告支持者:「未來5年,我將竭盡所能,確保法國人民不會再有任何理由想要選擇極端勢力。」

5年之後的總統連任選戰,馬克宏面對的仍然是「極端勢力」,甚至是同一位對手,而且戰況遠比5年前激烈、懸宕。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RN)女掌門人勒潘(Marine Le Pen)再次扣關愛麗榭宮(Palais de l’Élysée)。

結果,勒潘雖然仍以17%左右的差距落敗,但以選戰表現而論,絕對可稱史無前例、雖敗猶榮,而且對歐美其他國家的極端勢力頗具啟發性。

53歲三度挑戰大位,勒潘雖敗猶榮

勒潘今年53歲。在這個年紀,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與梅克爾(Angela Merkel)已經分別當上英國第一位女首相與德國第一位女總理,勒潘則是第三度尋求成為「法國第一位女總統」。媒體形容,今年是她距離總統寶座最接近的一次。

2017年勒潘慘輸馬克宏,許多分析家認定她已經走到參選之路的盡頭,未來的角色頂多就是扮演法國極右派的造王者。今年選戰伊始,馬克宏顯然沒把她(或者任何對手)放在眼裡,遲遲才正式宣布參選,拒絕出席電視辯論會,第一輪投票(4月10日)前7天才舉行第一場(也是唯一的一場)造勢大會。

結果勒潘聲勢一路勁揚,強勢挺進第二輪決選;馬克宏險象環生,再也不敢托大,趕緊放下身段催票。4月24日決選投票前夕,馬克宏的民調小幅領先勒潘,德國、西班牙與葡萄牙3國總理甚至甘冒「干預鄰國內政」的大不韙聯名投書《世界報》(Le Monde),呼籲法國選民支持一位「捍衛民主、相信法國能與歐盟共存共榮的候選人」。

關鍵詞:去妖魔化、荷包議題

2022年法國總統大選、極右派候選人勒潘。(AP)
2022年法國總統大選、極右派候選人勒潘。(AP)

與選舉勝負同等重要的是,勒潘如何做到讓個人政治生涯翻轉、讓歐洲各國領導人屏息以待?

兩個關鍵詞:去妖魔化(dédiabolisation)、荷包議題(pocketbook issues)。

國民聯盟的前身「民族陣線(Front national,FN)」由勒潘的父親老勒潘(Jean-Marie Le Pen)在1972年創立,是當今歐洲最老字號的極右派政黨之一,標舉法蘭西民族主義與基督教白人種族主義、保守派社會政策與經貿保護主義,主張嚴格限制來自第三世界的移民,敵視伊斯蘭教與猶太人(勒潘一家是天主教徒),強烈質疑北約、歐盟與歐元體制,努力為二戰法國納粹同路人維琪政權(Régime de Vichy)平反。 (相關報導: 閻紀宇專欄:翁山蘇姬——從民主運動受難者,到權力遊戲輸家 更多文章

儘管如此偏激、邊緣、毒性劇烈,老勒潘與FN始終能在法國社會維持一定的聲勢,5度參選總統,2002年甚至挺進第二輪,舉世震驚。那年,法國左、中、右派選民大集結,構築「共和國陣線(Republican Front)」,許多人「含淚投票」給保守派時任總統席哈克(Jacques Chirac),就是要擋下極右派洪水猛獸——老勒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