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對話金融危機:《新破產法》的美麗與哀愁

受到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陷入低潮,筆者認為台灣政府有必要修《新破產法》助企業渡過危機(AP)

關於金融危機的觸發點,眾說紛紜。事實上,「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多源自於股市中的「非理性繁榮」,部分因素在於投資者對市場前景過度樂觀所致,待股市虛漲到達一定水平,或被「某一事件」所觸發,市場隨即應聲下跌。股市的遊戲規則,一般具有零和博弈的特點,是指一方之所得即為一方之所失,優點是帶來財富重分配的效果,惟通常情形是貧者愈貧而富者愈富。然每當世界遭遇一次金融危機,將造成國內產業動盪不安(或對政治領袖的不信任,將有觸發政變的風險),加之全球化趨勢使然,各國彼此唇齒相依、唇亡齒寒。

尤其是佔世界GDP總量有一定比重之國家或地區,一旦出現該影響市場信心的重大事件,例如:地震、颶風、戰爭或勞資糾紛等天然或人為災害,短期內除影響該國產業的資本投資外,長期也會衝擊到鄰近地區和原物料供應國的相關產業,在此內外形勢交互影響下,作為一國經濟櫥窗的證券市場,基於投資者「看淡」股市,後續誘發個體之「賣空行為」,造成「股市」在未來某一時點瞬間崩盤。從而導致市場彌漫著恐慌性情緒,影響所及,或及於上游供應商,使其資金出現斷鏈,後續為企業資不抵債逕向法院聲請破產;至於下游業者,因短期內或難尋求可信賴的對象,長遠經營能力亦受到沈重的打擊,加之市場上充斥著悲觀情緒,公司為因應此突如其來的風暴,或將選擇出售或外包企業中一部分業務,若是上市公司,則由管理層依循私有化程序將其下市,後續作業即委請專家為公司提出重整計畫,達到再造公司的目的。

2007-08年的環球金融危機

回顧2007-08年的環球金融危機(又稱為次貸危機、債務危機或後續引發全球股市骨牌效應的金融海嘯),有記錄指出此波金融危機造成美國道瓊斯5000總市場指數(The Dow Jones Wilshire 5000 Total Market Index)在年內合計蒸發達7.3兆美元的市值,至於基準原油每桶價格(單位:美元)則從同年7月17日的147元下滑到年底的34元;也間接導致全球平均糧食價格(含大米、小麥、玉米和大豆等農產品)上漲超過百分之百;且有數據顯示2008年就全美聲請破產保護之家數,其中約有136家是上市公司(相較於07年的78家,增幅幾近74%),總計達到64,318家(相較於07年的28,322家,增幅為2.27倍),其中依據聯邦破產法典第11章重整(Reorganization)的企業有10,084家(較去年增幅62.6%);另外,依美國法院行政部門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自2007年10月1日起至2008年9月30日止,法院受理企業聲請破產的案件量為38,651件(較去年整年增加約49%),依據聯邦破產法典第11章重整程序的有8,799件(Jones Day,The Year in Bankruptcy: 2008,January/February 2009)。 (相關報導: 中國隱匿疫情讓強森內閣氣炸!傳英國5G建設恐徹底排除華為 更多文章

後續引發各國股市接連崩盤的首推該年度發生史上單一最大破產案件—美國雷曼兄弟宣告破產(Lehman Brothers),該公司在破產前,持有的總資產價值將近7000億美元 (為2002年世界通訊案的7倍),不僅如此,其在全球所僱用的員工數量超過25,000名,同時也是全美第四大投資銀行。餘波延伸至東亞諸經濟體,以台灣為例,雷曼兄弟於2008年9月15日宣告破產,後續造成台股在9月16日的劇烈動盪,趺幅達4.89%,收盤價為5,756點(鄧欣怡,「雷曼兄弟」破產對台灣之影響,2008年9月24日的國政評論)。另外,各地投資者也紛紛組織「雷曼迷債」(信貸掛鉤票據,即一種連動債和結構性產品)之類的自救組織,跨海展開訴訟。面對此情境,讓人有必要反思在如今全球化時代下,企業以多國化、多角化和集團化為其普遍的經營模式,一旦在未來遭遇債務違約,破產風險隨即升高;姑勿論其是主動或被動聲請破產或重整,對該聲請破產或重整之利害關係人(含投資大眾)權益的保護不可謂不大,因此就有必要建立全球一致性標準來因應各方關係人的利益。

2008年9月15日,國際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AP,資料照)
2008年9月15日,國際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資料照,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