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讓我來說說草山的故事

從自然的草山到政治的草山,同一座山隨著歷史演變有著截然不同的風貌。(取自台北旅遊網)

看到《再見‧草山 陽明山的這些年那些事》一書封面精美的設計,心裡很喜歡,打開閱讀,從1895年台灣成為日本第一個海外殖民地開始,到1957年引發當時中美關係緊張的劉自然事件,一篇篇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我一口氣讀完全書,且有「然後呢?」的意猶未盡之感。闔起書,腦海裡的陽明山已經不復以往的陽明山,除了自然景色,還有歷史的草山、政治的草山,許多真實發生的故事,讓這座山在我心裡活了起來。

我的podcast節目訪問對象有八成都是身處人生下半場的中壯年人士,因為過去的歷練使得他們更知道自己要什麼,而專注投入於理想的志業。《再見‧草山》作者吳亮衡才32歲,從事台灣史研究,十分確定而自信地走在歷史「轉譯者」這個角色的路上,將學術的歷史以書寫、導覽和實驗性課程等方式,轉譯為一個個大眾化的生動故事,使歷史不再只有死板板的年代和事件,曾經的人事時地物能再度鮮活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有別於史料 人的故事才是活生生的

1895年,台灣正式成為日本帝國的首個海外殖民地,各地武裝勢力不時發動抗爭,被日本人稱為「土匪」,《再見‧草山》就從非常有畫面的土匪們的游擊行動開始說起,土匪讓日本統治者不堪其擾,吳亮衡在書中寫道,第三任台灣總督乃木希典在1898年留下「治理台灣就像叫化子討到一匹馬,既不會騎,又會被踢個半死」的紀錄。當時台灣還流行各種傳染病,財政連年虧損,更被日本形容為一座「鬼界之島」,還有日本議員提議是否要以一億日圓的價格把台灣賣給法國。

經過後來擔任防疫醫官的羽鳥重郎在北投進行研究調查和防疫措施的成功,擴展到全台各地,北投也因為數年後「淡水線」鐵道的興建,以及擁有溫泉這樣的自然資源,被發展為觀光區;讀到書中描述當年興建到新北投的「浴場線」鐵道支線,習慣圖像思考的我腦海裡立刻浮現今日的捷運新北投線,兩者合為一體,歷史故事把現今的地景更立體化了,這讓我更加興味盎然地繼續讀下去。

至於草山溫泉,相傳最早是在日本鎮壓「土匪」勢力時被發現,其後官商在草山興建公共浴場;1923年,日本皇太子裕仁出巡台灣,親臨「草山貴賓館」和「北投公共浴場」,是當時一大盛事,草山溫泉的景緻更曾被日人形容為「台灣の小箱根」,和北投雙雙在行銷台灣觀光活動中被票選為台灣十二勝。

隨著時光流轉,像是十分戲劇化地,隨著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來台,草山從台灣小箱根一轉而為「反共抗俄」的精神基地,在草山設置「總裁辦公室」,以及「革命實踐研究院」,為了怕被有心人士形容為「入草為寇」,將草山改名為陽明山,更成立「陽明山管理局」,陽明山成為吳亮衡筆下「天子眼皮下的特殊行政區」。 (相關報導: 趙心屏專文:童年的院子 更多文章

吳亮衡接受趙心屏podcast節目訪問。(作者提供)
吳亮衡接受趙心屏podcast節目訪問。(趙心屏提供)

吳亮衡的台灣史研究碩論〈國家權力與空間建構─以陽明山地區為例(1895-1966)〉,探討空間與權力的關係,論述國家要達到社會控制的目的,除了借重法律、警察等制度,其實透過空間就可達到控制的目的,如草山上原本的日式宿舍,改為具有中華文化元素的造型和名稱,氛圍立馬大不相同;這如同傅柯的「規訓」理論,在空間中讓國家權力悄悄發生,讓民眾在不知不覺中被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