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初,女星穿褲裝竟被法國警察請出巴黎⋯女褲的演進就是一部時尚女權史

一代巨星瑪蓮也曾為了穿著自由對抗時代的價值觀。(圖/Juliss11@Flickr)

女褲:禁忌與誘惑

這是一個毒藥論的世界,香煙越來越被妖魔化,煙稅雖然不像預計般大幅升價,只加四元,看似和平過渡,但世界已向純淨化靠攏,一心打造健康烏托邦。此時此際,不如說一些有關香煙與時裝的二三事,且看看在被厭棄之外,香煙又是如何以其所暗示的形象打一個結,使得女性時裝往另一方向走去。

就說一個借用了香煙名字的故事。一九六六年,時裝設計師聖羅蘭推出第一款女性燕尾服系列,稱為吸煙裝(Le Smoking),自此女性的褲裝年代正式來臨。 

女褲的演進與女性意識發展似乎有著一定的關係。(圖/作家生活誌)
女褲的演進與女性意識發展似乎有著一定的關係。(圖/作家生活誌)

女褲小史

曾經女裝褲子就如同香煙一樣,是禁忌與誘惑的結合體:不被大眾接受,但卻對希冀自由的女性有著一定的誘惑。其實在十九世紀已有女子穿褲裝,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女權分子布盧默提倡女性穿寬鬆的燈籠褲(bloomers)。布盧默是第一個辦報紙的女性,她在一八四九年創辦女性報紙《The Lily》。當時因為工業革命,工作的場所與家庭急速分離,女性活在更保守的社會之中。一八五一年禁酒運動期間,她在《The Lily》上提倡一種女式褲子,寬鬆如像燈籠狀,雖然一推出就引起大眾反感,但不久後卻因女權分子、製作商以及衛生機構的合力,這種方便騎自行車與工作的褲子十分受女性歡迎。但這也只是穿在裙子裡的襯褲而已,並不被視為正式衣著。

上世紀初,因為體育運動日漸盛行,有些女性開始穿打獵長褲、海灘長褲,但也只被視為運動服裝。一九○九年,保羅‧波烈從俄羅斯芭蕾舞團的舞衣取得靈感,推出哈倫褲(harem pants),但掀不起風潮。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女性為了參加工作而穿長褲,比如大戰後流行的馬褲裝,進入二十年代,才陸續有女子將長褲視為日常衣著。

女褲開始明顯受到大眾歡迎,大概是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其中一部份得力於喜歡穿男裝的女星們。其實早在十九世紀晚期,傳奇法國女星莎拉‧伯恩哈特就曾大膽地在舞台上穿長褲。而後來的雙性戀影星瑪蓮‧德烈治與四屆奧斯卡影后嘉芙蓮協賓,更是以男裝穿出了自己獨特的氣質。

免於恐懼的選擇

來到現時,仍可於每年的時裝周見到很多權力套裝(power suit),或剛強、或剛柔並濟。權力套裝除了幫助女性虛張聲勢之外(比如說八十年代流行的寬墊肩,就是用來打造如男性般剛硬的線條),更重要的是讓女性有權選擇穿甚麼。上世紀初,就算女子想穿褲裝,也會因別人的指點而卻步,到了一九六六年,Yves Saint Laurent推出吸煙裝,使得女性褲裝晉身正式場合,也使女性有了免於被指責的選擇權利。

就容我在這兒借用姑姑翁山素姬的名言:「免於恐懼的自由」,不用恐懼誰的指責,不用恐懼不平等的法律,可自由選擇衣著,那就是女子長期的戰爭。

二十世紀初已有零星女性開始穿褲裝或男裝,而到了三十年代,則更多觀眾接受女星穿長褲,雙性戀影星瑪蓮‧德烈治,就有「荷里活最佳穿著男性」之稱,她將褲裝當日常便服,配男式襯衫、領帶,外穿皮草大衣,招搖過市―其時褲裝並非白天的正式套裝。一九三○年,她在電影《摩洛哥》裡以中性形象出現:黑色禮帽、白色領帶、燕尾服造型,說話像男生,抽雪茄,還吻女生,無論是氣質,還是服裝,都模糊了兩性界線。當時的電影宣傳海報上寫的是「讓女性也崇拜的女性」(The woman even women can ad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