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之間開始,俗稱「冬節」、「長至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時代,古人已經用日圭測日影,此日日影最長,便測定出冬至,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製訂出的一個節氣。
曆書記載:「大雪後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意思是說,大雪之後的冬至,是陰極之至,此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北半球的白天又慢慢增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會慢慢的回升。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意思是說經過一整年的辛勞,人們莫不期盼秋收冬藏、穀倉滿載的盛況,古人認為蚯蚓是陰曲陽伸的動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旺盛,所以土中的蚯蚓仍然捲縮著身體,躲在土裡過冬;麋與鹿雖然外表相似,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鹿為山獸屬陽,冬至一陽生,麋感受陰氣漸退而麋角開始脫落;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未完全結凍。
台灣在冬至這一天則有吃湯圓的習俗,而且把冬至的湯圓分成紅、白兩種,認為吃了紅白湯圓長一歲,冬至是古代的過年,所以才說吃了湯圓就算是長了一歲。冬至是養生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陽氣初生時,就像稻苗初發一樣,要小心呵護,細心調養,如此人體內的陽氣才會充實狀大。
冬令進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冬至為整個陰、陽氣轉換最重要的時機點,在這天所做的努力,隔年皆可收其效,換句話說, 如果冬至調養正確了,將有助於未來一年內的身體調養成效,順應節氣吃對了、按摩穴位養生,身體自然就會好了。
除了吃湯圓,冬至還要吃什麼?
羊肉
羊肉學名為Capricornis crispus swinhoei Gray,為牛科動物的肉,台灣最常見的羊是以肉或乳為主的家山羊。家山羊的品種很多,目前肉羊產地主要分布於雲林、台南、屏東、彰化、高雄、嘉義、台東、台中及苗栗等縣。
羊肉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鈣、鐵、磷等多種營養物質,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食材,對於患肺結核、咳嗽、氣管炎、哮喘、貧血的人,特別具有益處。老年人或身體虛弱的中青年人及冬天手足不溫、陽氣不足、衰弱無力、怕寒畏冷者,如常吃羊肉補身,將大有好處。
羊肉熱量高,鐵質含量也高,可幫助造血,促進血液循環,是冬至最佳補品。
中醫認為,羊肉性熱味甘鹹、入脾腎經,具有益氣血,補虛損,溫元陽,禦風寒,滋補強壯,祛寒冷,溫補氣血,益腎氣,補形衰,開胃健力,補益產婦,通乳治帶的功效。
羊肉食法眾多,蒸、煮、炒、涮等等無一不可。如果將羊肉與某些藥物合併製成藥膳,則健身治病的功效更高。在《傷寒論》裡及《千金食治》中都有記載,冬季老年人和女性比較怕冷,可以適時吃些羊肉,暖和身體。
羊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胡蘿蔔素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成分,除了營養豐富,在體質偏寒的人食用,也能改善許多常見的疾病,如陽痿、早洩、經少不孕、產後虛羸、腹痛寒疝、胃寒腹痛、納食不化、肺氣虛弱、久咳哮喘等等。
金針菇
金針菇學名為Flammulina velutipes,為口蘑科真菌,原產於中國北方,分佈於中國東北、內蒙、浙江、福建、廣東、雲南、四川等地,以及美洲,歐洲及日本。因形似金針而得名,簡稱「金菇 」。
金針菇原長於腐朽的樹根上,只能一年一收,現在經人工栽培,在菇舍栽培,不僅顏色變白,而且全年可產。主要產地為日本、台灣、韓國,台灣以瓶栽為主,以台中霧峰、南投埔里、苗栗苑裡為主要產區。
金絲菇含有豐富的維他命B1、B2、葉酸以及食物纖維,鮮菇適合炒食、煮湯,因維他命B群很容易溶於水,因此烹煮時快速清洗一下,加熱後會產生適當的黏汁,最好不要煮太久。
中醫認為,金針菇味甘淡性平,具有補肝、益腸胃、抗癌的功效,主治肝病、胃腸炎症、潰瘍、癌瘤等症。金針菇含有多種肽多糖、賴氨酸及精氨酸,有助長兒童智力發育,肽多糖有提升人體免疫力及抑制癌細胞的生長,經常食用可以抗疲勞、抗菌消炎、降低膽固醇、防治心腦血管疾病,但脾胃虛寒者金針菇不宜吃得太多。
杜仲
杜仲學名為Eucommia ulmoides,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的乾燥樹皮,具補肝腎、強筋骨、降血壓、安胎等諸多功效。杜仲雌雄異株,必須雌雄伴生,方能受精結實。《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記載杜仲取名「思仙」,稱「久服此藥可長生成仙」。
杜仲樹皮的奇妙藥效,使血壓高患者服了可以降壓;血壓低的人服後又能升壓,這一獨特的「雙向調節」,是降壓藥無法取代的。杜仲樹葉也大受歡迎,富含鈣、鉀,是很受歡迎的植物性飲料。
中醫認為,杜仲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等作用。肝主筋,腎主骨,肝充則筋健,腎充則骨強,杜仲可補肝腎,故有強筋骨的功效,常用於肝腎不足、腰膝酸痛乏力等症,也可用於眩暈陽痿,小便頻數等症。
生杜仲含膠質較多,屬於硬性橡膠類,經炒段絲後由於大量膠質被破壞,有效成份容易煎出,故降壓作用比炮制前強;鹽製後可直走下焦,增強補肝腎作用,用於腎虛腰痛,陽痿滑精,胎元不固等。
相傳多年以前,洞庭湖畔的貨物主要靠小木船運輸,岸上的縴夫由於成年累月彎腰拉縴,以致積勞成疾,十有八九都有腰膝疼痛的症狀。有一位青年縴夫,名叫杜仲,心地善良,他一心想找到一味藥能解除縴夫們的疾苦。為了實現願望,他告別父母,上山採藥。
一天,在山坡上遇到一位藥翁,他上前拜求老翁,訴說了縴夫們的疾苦,老翁從藥簍中掏出一塊能治腰膝疼痛的樹皮遞給杜仲,指著對面高山叮囑,「山高坡陡,採藥時要小心!」杜仲連連道謝,拜別老翁,又沿著山間險道攀登,爬到半山腰時,肚子餓得咕咕作響,心慌眼花,突然翻滾下來,萬幸身子懸掛在一棵大樹上。過了一會兒,他清醒過來,發現身邊正是他要找的那種樹,於是拚命地採集。
最後他精疲力竭,被山水沖入洞庭湖。洞庭湖畔的縴夫們聽到這一噩耗,立即尋找,終於找到了杜仲的屍體,他還緊緊抱著一捆採集的樹皮。縴夫們含著淚水,吃完了他採集的樹皮,果真,腰膝疼痛好了。為了紀念杜仲,人們將此樹皮命名為「杜仲」。
太溪穴
太溪穴是腎經的腧穴,古代稱為「回陽九穴之一」。經常按摩此穴,可以提高腎氣。太溪穴在腳內踝後緣的凹陷當中,揉太溪穴時,很多人不會痛,尤其是身體虛弱的人,什麼反應都沒有,而且一按就凹陷,此時不痛的要把它揉到痛,就是要把身體的氣血引到腳底的湧泉穴。
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能夠激發、調整身體的動力,調動後再儲藏到湧泉穴,所以中醫建議每天搓腳心、按摩腳底、泡腳等保健方法,目的就是為了打通腎經,引火歸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