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1產業慘陷倒閉潮!關了8000家撐不下去熄燈,專家曝10年後剩不到1/2

衛生福利部公告《藥事法》解釋令,放寬中藥販售資格,引發藥師團體強烈反彈。(資料照/洪煜勛攝)

衛生福利部3月18日公告《藥事法》第103條第2項解釋令,開放中藥販售資格,允許具備中藥或藥學相關科系背景、並完成核心課程及一年實習的畢業生,在取得「經營中藥事實證明書」後登記為中藥商。此舉旨在紓解中藥販售業高齡化與人才斷層問題,卻引發藥師團體強烈反彈,質疑政府等同讓「非專業者也能賣藥」,擔憂用藥安全遭到衝擊。

新規上路 藥師團體抗議升高

根據《中央社》報導,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聯會批評衛福部此舉形同大開後門,讓沒有藥師執照者也能販售中藥,嚴重侵犯藥師調劑權與中醫師診療權。他們於公告後啟動兩階段抗爭行動,首波已於近日號召上百人赴衛福部抗議,現場高喊「捍衛專業、絕不退讓」,並預告將於5月4日集結上千人走上凱道。公會理事長黃金舜更痛批,衛福部此項政策是「買藥像買菜」,完全抹煞藥師在藥品安全把關中的專業角色。

中藥產業急凍 藥行十年恐減半

不過,中藥產業界與中醫界則對這項新制表達支持。他們指出,該解釋令僅限於中藥販賣資格,並未涉及藥品調劑行為,並強調販售中藥與調劑西藥性質迥異,應分別專業對待。

中藥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謝慶堂表示,台灣中藥行30年前高達1.5萬家,如今僅剩7千至8千家,預估10年後恐減至不足3千家。人力青黃不接是當前困境,若無法引入新血,整體中藥供應鏈恐將瓦解,影響中醫診所、中藥廠的原料來源。

中藥專業無可取代

中藥業者也反駁「誰都能賣中藥」的說法。中華民國中藥商業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馬逸才強調,中藥販售需掌握從產地栽培、炮製加工到藥材品質鑑別等深厚知識,與西藥師的學理背景截然不同,「就像旅客買了高麗人參,怎會拿去西藥局請人切片?」他表示,西藥局多半無工具也無經驗處理中藥材,專業根本無法相互取代。

學界支持中藥資源系進入產業

此外,中醫藥界也指出,新政策可望帶動中藥資源學系與產業深度結合,強化專業訓練。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主任張文德呼籲,應持續增設中藥房經營、中藥材鑑定、食品工程等相關課程,以確保中藥產業向上升級,並吸引更多青年投入。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則表態支持政策,認為這項解釋令不僅回應產業現實,更有助推動中藥現代化與專業分工。他強調,若能透過制度建構與人才培育並行,有助強化基層中藥服務,進一步健全整體中醫藥產業。

衛福部中醫藥司司長蘇奕彰回應,解釋令的出發點是因應中藥產業萎縮與專業人力短缺,希望透過制度鬆綁,建立合理分工。他強調中藥販售涉及的專業涵蓋栽種、炮製、儲存、鑑別等多個面向,並非僅靠藥師就能全面支撐,未來也將推動藥農制度及更細緻的中藥管理規範,讓中藥業在保障專業的基礎上穩健發展。 (相關報導: 知名連鎖餐飲掀倒閉潮!營運20年幾乎退場「只剩一家分店」,過來人1原因不再光顧 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蔡惠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