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最佳創業時機無關景氣

2014年12月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的Lending Club,上市當天市值達到八十五億美元。(來源:Lending Club.com)

「今年大家都說景氣要反轉,甚至要進入衰退了,我是不是應該留在大公司工作,不要辭職創業比較好?」最近常有一些台灣的朋友這樣問我。

傳統上風險資本家其實不太會去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有這樣疑問的人大概就是風險承受度較低、不適合風險創業者,回答他們這個問題並沒有太大意義。不過畢竟我出身自台灣,對於這幾年創業的風氣在幾個生態系統參與者的努力下漸漸轉趨熱絡,所以雖然我不認為風險資本家應該「鼓勵創業」,卻很願意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直接講結論:最佳的創業時機其實和景氣沒有關係。

標準普爾五百指數走勢1995~2015。
標準普爾五百指數走勢1995~2015。

事實上有許多成功的科技公司都是在泡沫破滅或者股市盤底時創建的,上圖是1995年到2015年這二十年間的標準普爾五百指數走勢,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兩個大谷底:2001~2004年的谷底最早由網路泡沫破滅觸發,然後在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和安隆醜聞的交互影響下一路引領指數向下探底到2003年的八百點左右;2008~2010 年的谷底大家都還記憶猶新,就不需要我解釋了。

和現在只不過是「山雨欲來」的氣氛比起來,那兩個谷底是血淋淋的募資地獄。尤其是2001~2004年的版本,資本市場還活在被網路股大火紋身的恐懼中,不只是新創募資困難,風險資本家的基金籌備週期也都拉得相當長,紐約聯合廣場風險資本公司創辦合夥人弗烈德・威爾遜就層在不同場合講過他們在2003年草創初期募基金之困難。

但在這樣一個科技和總體經濟均探底的時期,依然誕生了幾個相當成功的新創。

Ludicorp

許多人也許沒聽過這家在2002年創辦於溫哥華的公司,但應該幾乎每個人都用過、甚至現在還在用他們的產品:Flickr。Ludicorp在成立兩年後推出了Flickr這個遠非唯一的網路相簿服務,這個應用本來其實是為了他們的主力多人網路遊戲產品設計的,但成功地pivot成為獨立產品。產品推出後一年就連同公司一起被Yahoo!給收購了,金額不高,落在兩千多萬美元附近,但此後Flickr卻一路成長,2007年甚至取代了Yahoo!自家的Yahoo Photos成為Y家使用者的網路相簿應用,到了2013年Flickr已經成長為擁有將近九千萬個使用者的熱門網路服務,每天則有超過三百五十萬張照片被上傳到其網站上。同一年在智慧型手機上崛起的相簿應用Instagram挟著一億個使用者的優勢被已經上市的Facebook以十億美元收購,這表示Flickr此時就算沒有十億美元等級的價值,最少也有上億美元的價值。 (相關報導: 老外觀點》比台灣人更在地!品味大自然的甘甜,外國人推廣台灣高山茶! 更多文章

GoPro

我已經在多篇專欄講過GoPro那令人驚豔的行銷策略,但很多人不曉得其實GoPro早在2002年就創立了。當時數位相機正在崛起,但數位單眼還沒普及化,市場上最蓬勃發展的是由尼康、佳能、奧林帕斯和一些傳統相機廠所推出的消費型數位相機,新力也在前一年推出DSC-F707這個經典機種而一炮而紅。雖然當時數位相機都開始具備錄影功能,同時市場上也陸續出現了防水盒之類的應用,但熱愛衝浪的GoPro創辦人尼克・伍德曼仍深深感覺市場上沒有價格平實卻又能近距離拍攝衝浪者的像機,因此決定針對專業衝浪者設計一款產品。這個看似利基市場的產品卻意外地在天時地利人和下,踩到了使用者創作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高速成長引擎——和那些專業衝浪者、高空跳傘者、滑雪者等拍攝和自拍的精彩影片比起來,更多的是由業餘消費者拍攝的非運動類型影片在影音平台上爆紅,不管是從被父母拋往空中、格格大笑的嬰兒的視角拍下的影片,或者綁在松果上的GoPro所拍下的第一視角松鼠偷走松果的影片,這些與原本GoPro目標市場無關、但卻更加動人更加有吸引力的影片,讓GoPro成為fun video的代名詞,幾乎沒花什麼廣告預算就走紅,而且越走紅就越多使用者拍攝fun video上傳到網路,越多人上傳就越有可能出現意外爆紅的「Shot with GoPro」影片,公司業績也隨之水漲船高,終於在2014年6月成功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上市當日收盤市值為三十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