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到有人討論一個問題:「開源跟節流,哪一個比較重要?」很多人在看投資理財的相關書籍會無法解決痛點,關鍵其實不是書中的技術或者是網路文章看不懂。
而是最基本的問題:「本身的月收入根本就不夠用,或者只剩一點點,那投資的效果自然非常小。」這是很多人前往股市投資的初衷,因為覺得薪水太少,所以前往股市想要撈一些錢,很無奈的是,事與願違,現實情況跟想像總有很大的落差。
記得昨天那位35歲的女讀者是南投人,她也自覺過去十多年對自己可能太過仁慈,一路來,沒有讓自己太過辛苦學更多技能,領三萬元也許20多歲還夠用,但35或45歲的時候,這肯定不夠,尤其有家庭的話,那更是難以想像。
大家之所以會往大城市移動的原因,除了就業職缺比較多之外,更重要的還是「機會」。不管是北、中、南,都有相對應的大城市,很多人會直奔台北而來,但隨之帶來的後遺症是什麼?被台北的絢爛給迷惑了,唾手可得的奢侈品,一間間裝潢華麗的餐廳,各種藝文活動等等。
其實這些沒什麼問題,只不過當自己口袋還不夠深的時候,就必須要靠強烈的意志力去克服,要不然離鄉背井,每個月從三萬變成四萬,但房租、飲食等開銷,其實扣一扣差異不大,也許能多存三、四千塊,也就這樣了。
同樣也有一批年輕人,從各地不同區域到大城市拼命找機會,蒐集資訊,常碰壁也無妨,只要不要有太大的損失就好,這跟做股票類似,小虧不要緊,大虧才真的痛。有人正職之外做副業,也有人正職外再搭配個小創業。因為同一段時間,你如果只做一件事,但別人試著做兩件事情,那效益就不同了。
當然,現在講的都是普通的職業,才比較有辦法分心多做別的事情,如果是位醫師或竹科爆肝工程師,可能就沒辦法,不過他們的收入往往也不錯,要解決的可能就是正確投資觀念的順序問題,這邊先不聊這類族群。
回到一開始所說,全世界都一樣,人群往大城市移動,無非是因為有的職缺大城市才有,或者是有些行業別的關係,大城市工作機會較多,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為我們即便是在使用大量網路的時代,卻依舊是個「人」,我們是有血性的,是有感情的,也能利用不同場合,去碰觸到本來不太可能會遇見的人。
開源跟節流兩者都很重要,對於中產階級跟以下的人來說,節流是基本技能,開源可以沒上限,但節流到最後還是有底線的,總不可能真的不吃不喝,也不可能把自己都關在房間不出門,這樣看似省錢,卻也把自己跑來大城市的初衷給滅了。
投資書大家看的是高深的技術、無腦簡單的策略,最好可以滑鼠隨便點一點,手機點一點就輕鬆獲利,只是想像都是很美好的,現實卻不是這樣,很少人重視最基本的第一步:開源跟節流。這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是自己就可以做到的,跟別人無關,一切不過就是自律。連這事都做不好的話,金融市場的詭譎多變應該不是這麼容易應付。
祝大家有美好的一天,工作都順心,每個人都可以過更好的生活。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畢德歐夫 (相關報導: 他北漂5年就成功買房!30歲前成家不是夢:不是存不到錢,是年輕人太愛花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趙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