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F金融災難未了》銀行餵TRF毒害中小企業,政府為何袖手旁觀?

TRF受害者聯盟成員在金管會大樓前高舉假帳看板抗議。(新新聞資料照)

2015年,台灣爆發一場前所未有的中小企業金融風暴,有高達8900多家中小企業受害,虧損總金額高達上兆新台幣。他們在銀行的半強迫下,買了衍生性金融商品TRF,一夕之間,他們從數十億身家變成家破人亡,有的關廠避走他鄉,有的自殺收場,有的留下來跟金控財團對抗。

5年來,吞下台灣金融史上最大「毒藥丸」的TRF受災戶,正有如韓劇《改過遷善》的情節一般,陷入破產危機,法院卻以「銀行銷售沒有不公平」為由,判決受災戶敗訴,連主管機關金管會都對銀行「隱匿」與「侵佔」客戶權利金的態度十分消極。台灣最有活力的中小企業,正因被財團掠奪、政府的漠視,競爭力逐漸消失中……。

正當社會各界關注金管會嚴懲玉山金與台新金理專盜領事件之際,同樣因銀行理專而損傷慘重的一群中小企業,還在為爭取自己的權益而奔波。

十二月五日,TRF受害聯盟總召集人賴昇濱等人在律師陳振瑋陪同下,到監察院遞交陳情書,他們集體控訴金管會監管不力,「縱容多家銀行在禁賣期間非法承做作TRF商品,甚至隱匿侵占客戶權利金」,希望監委能伸張正義,因為對TRF受害者而言,他們也是被銀行理專詐騙,傷害程度比被盜領案高出數倍。

裹著糖衣的毒藥,中小企業災情未解

TRF全名為「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是由客戶跟銀行的上手(投資銀行)對外幣匯率走勢進行對賭,一種「賺錢賺有限,賠錢賠無限」的高槓桿衍生性金融商品。

二○一三年,政府開放人民幣TRF業務,國內銀行大推人民幣TRF,宣稱不用繳保證金,純粹是「避險」、「保本」賺利息的行銷手法,讓中小企業主放心大買。

一五年人民幣大貶,一夕之間豬羊變色,台灣高達八千九百家中小企業踩到TRF地雷,損失金額高達上兆新台幣,逼近今年兩千多家上市櫃公司獲利的總和,堪稱國內投資史上最大的「金融毒藥丸」,比○八年雷曼兄弟事件還要嚴重。

然而,五年過去了,這樁導致台灣上千家中小企業破產的金融悲劇卻還持續上演,有人賠掉上百億元,但為了做生意還債,沉默以對、有的賣掉台灣廠商避走他鄉、有的自殺了結、也有企業主共同成立TRF受害聯盟,跟金融財團持續對抗,並提出告訴,但五年來,TRF受害者多數都被判敗訴。

事實上,韓國早於台灣發生同樣的金融風暴。一四年,韓國推出一齣反應韓國社會積弊的韓劇《改過遷善》,當中描述跟台灣TRF類似的KIKO風暴。許多韓國中小企業在銀行半強制下,購買匯率金融衍生性商品KIKO,因承擔過大風險而陷入破產危機,但法院都以「銀行在銷售中沒有不公平」來進行判決,引發韓國社會譁然。

TRF爭議事件簿
 

受害企業血淚控訴一:客戶沒簽合約,官司打八年卻還輸

同樣的悲劇,換到台灣TRF受害者身上。一名從事化學品貿易的台商曾定郎,於一三年十月接到一通銀行理專招攬TRF業務的電話,宣稱第一年報酬高達一○.八八%,他僅在電話上口頭答應,兩周後寄來的交易確認書卻變成風險無限大的產品,他堅持不簽、拒買,卻被這家銀行告他不履約,纏訟八年。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TRF採一行為一罰有符合實際嗎? 更多文章

起初一審的法官認定該銀行於交易「後」才給風險預告書「毫無意義」,且沒標示風險無限大,判定曾定郎勝訴。但該銀行持續上訴,曾接連敗訴,因二、三審法官認為曾執行交易的境外公司雖未達五千萬新台幣資產,但他另一家境外公司則超過五千萬元,被法官視為「有承擔風險能力」,因而必須賠付銀行四千多萬元,已於十一月底定讞,並在十二月初執行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