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文觀點:當前台灣空氣品質屬工業化以來最佳 不必自己嚇自己

針對台灣空污趨勢,若對從工業革命及台灣自快速工業化後的歷史有縱深與全面了解,當前空氣品質對健康的危害,實不如新聞報導如此驚悚絕望。事實上,台灣早過了空污黑暗期。(資料照,陳明仁攝)

晚間電視新聞,一位稚齡的小朋友拉開大概讓她感到十分悶熱的口罩:『媽媽!我哪時候才可以不戴口罩?』,媽媽回答說:『還要20年』!;另一空污新聞:『南投因為空污(新聞),觀光客減少,不少在地商家感受到生計受到衝擊…』。

台灣PM2.5長期觀察表。(高偉志提供)
台灣PM2.5長期觀察表(環保署氣監測資料)

相較於數十年前,即開始改善空污的歐美先進國家,台灣空氣品質當然還有不少改善空間,過去幾十年台灣空氣品質,也持續呈現改善狀態,連最夯的PM2.5都以每年一微克速度在下降中。

與全世界一樣,台灣與PM2.5共存超過百年,PM2.5不是什麼新東西,台灣早已走過在1960-1980~空污最黑暗期。1950到60~年代,燃煤工廠冒黑煙遍佈台灣大都市與市郊,當時幾乎家家戶戶也在家燃燒煤球,戶戶冒出濃煙,柴油公車放黑煙滿街跑。目前中高齡民眾應該都還記得那段黑衣領、黑鼻孔的燒煤炭與大量柴油車與使用有鉛汽油的空污黑暗的年代。

在電力與天然氣未普及前,大多數的家計單位、工廠、餐館、旅社、火車等都採用生煤燃燒。生煤燃燒後會產生嚴重的黑煙,特別是因戶內的半密閉性空氣難以擴散,嚴重危害人民健康。不完全燃燒後產生的懸浮微粒濃度更高,且在室內盤旋久久不去。與當前台灣多數位於海邊空曠處的燃煤電廠高聳煙囪,排放經處理的廢氣比較,過去家戶室內直接燃燒生媒,對人類的暴露危害更大。又例如挖煤時期: 千千萬萬挖煤礦工得矽肺病或塵肺病(Pneumoconiosis),又稱黑肺症(Black Lung),堪稱人類職業病史最悲慘的一章。總之,生煤燃燒產生的懸浮微粒污染早已存在,並非新的環境議題。儘管台灣過去約二十年,汽車數量倍增至兩千多萬量,但是經由觸媒轉換器等新科技及排放標準管制趨嚴,台灣空污呈現改善趨勢。

今天談空污,最重要的三個問題是:1. 『近年來,台灣空氣污染是否日益嚴重』?2. 『當前台灣戶外空污水平的科學的健康風險為何? 特別是相較其他常見的吸入性健康風險,如吸菸與二手菸暴露相比』?3. 『台灣空氣品質如何進一步改善』?

本書總結回答此三大問題,不僅過去二十年,台灣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對民眾健康風險呈現降低趨勢;今日台灣戶外空氣品質不僅處於歷史以來最佳,也持續改善中。相較之下,吸菸與暴露於二手菸的健康風險,依舊較戶外空污高的多。

環保署統計從1994到2014年主要空氣污染物下降的情況,各污染物濃度多呈現顯著改善趨勢如下:

●細懸浮細顆粒物(PM2.5)下降了17%(PM2.5乃相較於 2005 年)●懸浮微粒(PM10) 下降了為 27%。●臭氧(O3)下降了7.5%。●二氧化氮(NO2)下降了40%。●二氧化硫(SO2)下降了57%~66%。●一氧化碳(CO)下降了55.6%。

台灣早過了工業化初期與中期的高空污時代。(高偉志提供)
台灣早過了工業化初期與中期的高空污時代。(1969年台北街頭圖擷取自flicker)

這理應是重大環境成就的台灣空污改善過程,但一切都變了調。

過度預警效應: PM2.5監測標準變更: (相關報導: 高志文觀點:空污紫爆就該禁止學童戶外體育活動? 更多文章

2014年10月1日,環保署在空污團體的壓力下及馬總統的指示下,突發奇想捨棄台灣長久以來使用的美式空污指標,將英式懸浮微粒標準搬來台灣,開始實施所謂「細懸浮微粒(PM2.5)指標」[1],提供所謂民眾日常生活上之行動建議,並與現有空氣污染指標(PSI美式)兩者併行而用。這造成台灣目前空污監測雙軌的亂象。環保署改採用英國PM2.5顏色預警系統[2],造成監測上所謂『過度預警』現象,空污“紫爆”成為新聞重要字眼。儘管近年來台灣的空污問題呈現正面的改善趨勢(除東南部秋冬季節逢大氣循環不良,空氣污染濃度累積上升,唯PM2.5最重要的長期年均值,並未出現惡化現象),但因環保署捨美式,採用片面、單一的英式懸浮微粒警示標準,而非延用多年美式的PSI/API,出現了紫爆警示天數增加,經媒體大幅報導紫爆,造成民眾認為空污日益嚴重的錯誤印象,也造成學校停課、各縣市升起所謂『空污旗』,呼籲減少或停止戶外活動等,毫無科學證據支持的各種空污恐懼亂象,對經濟社會活動的產生巨大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