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檢驗蔡英文政府的外交政策

作者認為,兩岸關係與我國的外交空間可說是命運共同體,在蔡總統不願接受「九二共識」的情形下,國人當然對我國的國際空間沒有樂觀的理由。(資料照,盧逸峰攝)

前言

蔡英文總統上任至今,其兩岸政策是眾所矚目之焦點,反而忽略我國在國際社會可能面臨的嚴峻考驗。

兩岸關係與我國的外交空間可說是命運共同體。當兩岸關係和緩時,我國能享有較大的國際空間,反之則面臨中國大陸的雙重壓力。在蔡總統不願接受「九二共識」的情形下,國人當然對我國的國際空間沒有樂觀的理由。

今年五月的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WHA)是蔡總統外交政策的第一道試煉,在有意試探中共外交底線的交手中,換來的卻是WHO對蔡政府重申「一中原則」的緊箍咒。

其次,國際仲裁庭於七月中針對南海爭議做出決斷,將我國的太平島降為岩礁,顯示出蔡政府外交判斷的嚴重失誤。

再者,在加拿大舉行的國際民航組織(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ICAO)年會,在無法取得對岸諒解之下,蔡政府再次於國際參與受挫。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2016利馬年會在秘魯首都利馬(lima)舉行(AP)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是我國少數具有正式會員資格的國際組織。蔡總統指派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為總統代表,在兩岸缺乏共識之下,仍難打破當前的僵局。(資料照,AP)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是我國少數具有正式會員資格的國際組織。蔡總統指派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為總統代表,在兩岸缺乏共識之下,仍難打破當前的僵局。

這一連串的外交失利,究竟是蔡政府有意形塑的兩岸對立態勢,還是其國安團隊的預判失準,有待後續觀察。

蔡政府的外交策略

不同於馬英九政府明確的「活路外交」戰略,蔡英文總統其實根本沒有明確的外交政策指導原則,外人很難一探究竟,連所謂的「踏實外交」也是上任後才匆忙定調的。

國人或許可從蔡英文的三項談話裡,來探索蔡政府的外交政策:去年民進黨29週年黨慶外交使節酒會致詞、今年的520就職演說及雙十國慶文告。

綜合上述三項文件,蔡政府的外交政策有三項特色:

一,蔡政府希望與民主國家建立密切關係,並積極參與區域性或國際性活動,寄望能帶領台灣走出去。

二,蔡政府賦予兩岸與外交關係同等比重,亦即不再把中國大陸對台灣國際空間的影響,視為政策制訂的最優先考量因素。

三,蔡政府希望能盡早打開參加TPP或其他區域及雙邊經濟整合的機會,像是「新南向政策」,進而降低台灣對中國大陸的經貿依存度。

簡言之,蔡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建構與美日密切互動關係為主軸,輔以尋求與東協國家及印度的合作關係,目的就是希望能建立與這些國家的實質關係,以平衡中國大陸對台的壓力。

然而,問題是,蔡政府能否真正做到?

無法迴避的中共因素

很明顯,蔡政府外交策略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希望能擺脫中國大陸對我國外交關係的牽制,不論是行動上或言語上,都必須向國人展現「不畏懼中共打壓」的氣勢,即使要向他國卑躬屈膝都在所不惜。

比如說,新任駐德代表謝志偉就公開聲稱是「台灣代表」、而不是「中華民國駐德代表」。為了向日本的安倍晉三政府交心,蔡總統可以公開擱置對沖之鳥礁的定位爭議,以換取日方的善意回應。 (相關報導: 陳唐山:要多與各國交朋友,不能只擔心中國反應 更多文章

台灣駐德大使謝志偉及德國駐台大使歐博哲13日出席德國轉型正義經驗講座。(顏麟宇攝)
作者認為,不論是行動上或言語上,都必須向國人展現「不畏懼中共打壓」的氣勢。例如新任駐德代表謝志偉(左)就公開聲稱是「台灣代表」、而不是「中華民國駐德代表」(資料照,顏麟宇攝)

可以預見的台日海洋事務合作對話的談判過程是,日本可能最終會有條件地允許我國漁船到沖之鳥礁附近海域從事捕魚作業,作為對蔡政府「反中」政策的示好,但堅決要求我方不得對沖之鳥礁的地位提出質疑。有求於人的蔡政府,將面臨進退失據的窘境。因為,一旦承認沖之鳥礁為「島」,等於我國自動拱手將那片本應是公海的豐富漁場讓給日本,以換取日方的施捨。若不接受,則可能不利於蔡總統想定的「台美日同盟」之運作,屆時更難獨自對抗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