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19區議會選舉結果正式出爐。在逾71%破紀錄投票率下,香港地區政治版圖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民主派合共取得388席,比以往增加263席,18區中有17區由民主派取得過議席,民主黨一躍成為最大黨,多區均出現多名年輕的政治素人當選。建制派只有59席,比上屆大減240席,許多資深議員和大將均宣告敗選。
香港民主派認為有關結果是「變相公投」,反映市民強烈希望政府回應示威浪潮的「五大訴求」,建制派則認為,區議會已不能只靠地區民生工作,會作出深切檢討。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5日早晨表示,特區政府一定會虛心聆聽市民的意見,並「認真反思」。
票數比和席位比差異何來
這是主權移交以來,民主派在區選中獲得的最佳成績,但如果按票數劃分,民主派和建制派獲得的票數約為57%比41%,與傳統意義上兩個陣營票數約「六四比」的狀況類似,兩者差距約40多萬張選票。

雖然多個建制派大將落敗,但其實質票數普遍有增幅,即保住基本票源外,這次示威也激發到一些原本投票意欲不高,但反對示威暴力及堵路的人支持。
示威浪潮激發了民主派的動員能力,在「和勇不分(即和平與激進示威者不割席)」、「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前題下,票源沒有大幅度分散,僅少數出現撞區令建制派獲利的情況。下年舉行的香港立法會選舉,民主派能否團結一致,不像以往在多區出現競爭,以及能否繼續在反修例風波後維持票源,是民主派面對的挑戰。
能否影響香港特首人選
區議會選舉結果的歷史性改變還意味著,民主派有可能在未來香港特首選舉有更大話語權。在1200人組成可以選特首的香港選舉委員會中,有117席是由區議員擔任,過往因為建制派壟斷區議會,這117席一直由建制派區議員擔任,如果民主派最終奪得這百多席, 連同民主派本身在選舉委員會中的340多席,如今可能在委員會有約460席,佔超過三分之一。
中國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認為,今次結果不能夠改變現時的政治僵局,就算民主派全取選委會議席,特首選舉的主導權仍然在中央手中。他亦指出,2003年民主派也在區議會多區獲得過半議席,但並沒有影響建制派之後的立法會選舉形勢。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副教授方保恆說,在2012年特首選戰中,當選人梁振英僅僅得689票當選,落敗的唐英年獲得285票,唐被視為與香港本地資本關係密切的候選人,且獲得首富李嘉誠公開支持, 方保恆認為,如果民主派和本地資本勢力結盟,就隨時有足夠票數自行決定特首人選。
「北京要避免出現這種『政變』,恐怕只能重新統戰本地資本……北京與本地代理人的關係從來複雜,香港仍是中共無法完全控制的境外地區,」方保恆說,「短期就看林鄭月娥會否被快速撤換,由與本地資本關係緊密的人取代。」 (相關報導: 香港親中勢力兵敗如山倒:區議會丟掉絕大多數議席,明年的立法會跟特首選舉將如何? | 更多文章 )

香港示威會走向平息嗎
香港示威者近月傾向更激進示威,曾發起「三罷(罷工、罷課、罷市)」大規模堵塞交通和暴力升級,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對BBC中文說,結果讓北京和香港政府了解到,社會對運動支持度仍然相當高,並沒有慢慢消退,中央和特區政府一直未能有效回應民意,只是強調「止暴制亂」,造成市民逆反,如果繼續在這問題上採取「拖字訣」,是不能夠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