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乃德專文(上):民主時代的威權遺產─轉型正義的使命和難題

二○○七年,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將中正紀念堂改名臺灣民主紀念館,拆下牌樓「大中至正」改成「自由廣場」,引發爭議。(張震洲攝/衛城出版社提供)

當你走過中正紀念堂,如果你的先人在蔣介石的統治下,只因為抗議政府官員腐敗或歧視臺灣人就因而喪生,甚至屍骨至今不知所蹤,而你的家庭也因此長達四十年忍受著冤屈和恐懼。如今見證他被視為偉人,供奉在有如帝王宮殿般的龐大建築物中,你心中不可能毫無所感。

或者你的先人曾在蔣介石統治期間,有心或無意地涉及政治活動,或只是表達自己的信念,卻因此失去生命或自由,而你的家庭也同樣長期遭受難言的困厄。甚至,你原本可以不用失去父親或祖父,可是蔣介石卻更改了軍事法庭的判決。當你走過中正紀念堂,看著偉人的宮殿和巨大雕像,你心中也不可能毫無所感。

或者,在二二八事件或接續的白色恐怖中,你的家庭沒有遭遇過這些不幸。可是你認知到蔣介石為無數同胞帶來的痛苦,當你走過中正紀念堂時,你心有所感。這時你就處在「轉型正義情境」。

不論你是上述的哪一種人,你的感想應該會是:「我們這個社會還有正義嗎?」這樣的感受正是推動轉型正義的基本動力。對於過去所發生的不義,我們期待社會加以誠實地面對,面對傷害人民的掌權者、受到傷害的同胞,以及創傷的歷史真相。也就是以正義的理念,處置加害者、賠償受害者並揭露真相。

追求正義是人類最素樸也最強烈的感情。美國一位非常傑出的哲學家說:「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如真理之於知識。一個理論如果不真,無論它是多麼優美和純淨,就必須加以拒絕或修正。法律和制度如果不符合正義,不論它們多麼有效率、多麼妥切安排,就必須加以改革或廢棄。」或者我們應該說,一個沒有正義的社會,不論多麼繁榮和富裕,仍然是一個不文明的社會。

可是蔣介石身後的宮殿仍然屹立,驕傲地向我們展示他的豐功偉業與他的殘酷。即使不剷除他的宮殿,文明社會對他也會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可是臺灣的民主轉型已經有二十多年,他仍然不動如山,雖然期間有紛擾和爭論,但偉人的雕像仍然林立在學校裡。二○一二年,成功大學謝奇璋教授等人提案,要求校方移除校園中蔣介石的雕像。教授們卻在校務會議的討論中說:「要用基督的愛包容銅像」,「二二八有顏色,我們不要談」,「如果蔣介石是你爸爸,你還要拆嗎?」校務會議最終的決議是,組成委員會繼續討論處理方式。然而,據說大學是文明價值的守護者。

這些現象反映轉型正義的難題,臺灣並非例外。轉型正義是一個簡單的理念。民主化之後的社會必須清理威權時期的遺產和遺毒,補償過去受到傷害的同胞,同時也為民主立下文化基礎,以保證醜惡的過去不再發生。這幾乎是所有人都可以同意的理念。可是在實際政治場域,實現這樣的理念卻經常面臨阻力和波折。現實政治讓簡單的理念,成為困難的政治工程。現實政治中的不同背景和不同糾葛,影響一個國家追求轉型正義的方式,也制約其轉型正義的成就。也由於它是一項困難的政治工程,轉型正義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題目,許多傑出的政治學者、歷史學者、法學者和哲學家,都參與了轉型正義的研究或論述。 (相關報導: 隱藏的共犯──白色恐怖加害者在哪裡?學者舉例:宋楚瑜 更多文章

轉型正義的使命

「轉型正義」指的是一個國家在民主「轉型」之後,處理「正義」的工程,包括處置加害者的正義、回復受害者的正義,以及歷史與真相的正義。自一九八○年代開始,全世界大約有八十個國家陸續從威權獨裁轉型為民主政體。人類史上第一次有這麼多國家,在大約相同的時間歷經民主轉型,眾多的國家也同時面臨處置威權遺緒的問題,這使得轉型正義工程成為世界性的現象。不只許多新民主國家紛紛成立類似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或歷史真相委員會,研究轉型正義的論文和專書至二○一○年為止已超過二千三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