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出門不得不把失智長輩拴椅子、24小時無法喘息?一通電話將翻轉「老人顧老人」困境

想出門只能把家人栓椅子放碗水、照顧者比被照顧的更快倒…社工談著長照現場「老人顧老人」一天24小時無法休息的困境,更希望的是,這些家庭別忘記社會仍有資源能讓他們喘一口氣(資料照,林韶安攝)

一天24小時都待在長輩身邊,翻身上廁所坐輪椅都要幫忙扛,這生活真能撐上20年嗎?隨著台灣社會越來越「老」,諸多長照悲歌也漸漸浮上檯面;有婦女把公公拴在陽台曝光後輿論激烈討論照顧失智長輩是多麼心力交瘁,也有長輩遭毆打人們才知照顧者有多累,這些無奈社工當然也看在眼裡──但這一切並不是沒機會改變。長照資源如弘道老人基金會在做的,就是翻轉這些困境。

長期協助長照服務與復健的弘道,其新北服務處主任陳奐宇看到了「老人顧老人」的困境,許多高齡者的子女也已50–70歲了,那年頭孩子生得多、或許尚能分擔壓力,但若是在少子化的當今,一個孩子該怎麼一邊顧家計一邊顧長輩?再者,家人總會有需要出門的時候,而照顧失智症患者常見狀況是想出門只能把家人綁椅子上,「幫他穿尿布,水放旁邊,電視開著讓他看」,儘管對長輩來說危險又難受,照顧者可能以為這是唯一的方法了。

但其實不是完全不能改變。不知何處能求助、也覺得家人這輩子大概就這樣了,這是許多長照家庭面臨的難題,只是隨著長照計畫上路、社福資源越來越多,非低收入戶的一般家庭其實也能申請到7成以上的補助,而長期看著長照現場的陳奐宇與專員吳佳玲,一方面談著長照之難,一方面更希望的,是這些家庭別忘記社會仍有資源能讓他們喘一口氣。

生病長輩只能在家躺著?86歲阿嬤曾癱瘓7年 透過復健奇蹟再度走出家門

談起弘道這般民間社福團體的長照服務在做些什麼,吳佳玲說:「長輩是我們的主力對象,但照顧者幾乎是努力的第二項。」而陳奐宇接著補充:「我們關心的有時候不是個案,很多照顧者不只病得更重,可能還先走……」

20151113-風數據,長照專題,失能人口,老人-林韶安攝
「很多照顧者不只病得更重,可能還先走……」20–30歲是人們普遍結婚生子的年紀,而過了50年,當長輩70、80歲的時候,子女也多半是50歲或60歲的老人家了(資料照,林韶安攝)

「老人顧老人」,這是高齡化社會必然出現的問題。20–30歲是人們普遍結婚生子的年紀,而過了50年,當長輩70、80歲的時候,子女也多半是50歲或60歲的老人家了,老伴顧老伴的狀況也很常見。當家人倒下,許多民眾的傳統觀念就是讓他留在家裡休息、生病了休息就會好,但如同陳奐宇而言,「照顧老人只會每況愈下,不像小孩子會長大」,若是沒有專業人員協助,老老照顧的生活很容易變折磨雙方的過程。

例如失能長輩。在弘道經驗裡失能長輩其實是有機會再站起來的,但吳佳玲也說,曾經有社工發現某個阿公其實腳有能力下床,但照顧阿公的是阿嬤,會覺得阿公躺著就好、下床可能會有麻煩,於是社工每周進入那個家庭的時段就是阿公唯一可以自由活動的時間,其餘時間只能躺著。

「家屬覺得不要把他變好,變好會更難照顧,『他平常臥床就躺在那,下床就會有風險,我就要陪著他走,他如果都躺著我要做什麼事情就可以處理,不用分神照顧他』──有些家屬會覺得不要這麼麻煩啦、這樣就好,所以我們需要更多的溝通。」陳奐宇說。 (相關報導: 長照悲歌》電線絞殺失智妻,幼子塞兔籠,日男沉痛告白:「覺得自己快爆炸了」 更多文章

這其實是很可惜的,躺著一方面退化會更快,一方面這些老人家其實是有機會走出來的,例如一名今年84歲、曾經癱瘓臥床長達7年的丁阿嬤,陳奐宇回憶當初阿嬤臉上是完全沒笑容的,但經過復健以後阿嬤已經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撐在床沿,今年也讓志工推輪椅出去買年貨,而在大賣場那時阿嬤滿面笑容,跟過去失意的模樣相比天差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