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代中國對海外擴張興趣缺缺?為什麼東南亞沒有變成中國的「新世界」?《大分流》選摘(1)

18世紀的巴達維亞(Batavia ),今日的雅加達(Jakata)(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在沒有母國政府支持下,中國人在海外的鄉村定居地一直類似於為獲取短期暴利而建造的臨時營地,而未像「新世界」種植園那樣,成為日益壯大之移民群體的核心。

──《大分流:歐洲和中國為何走上不同道路?推動現代世界經濟形成的力量》

編輯的話:

你也許聽過,美洲新大陸的貿易資源,是促成近代歐洲工業革命的重要關鍵。但你可能不曉得,就在近代歐洲將大量過剩人口移民到美洲新大陸時,近代中國同時也輸出許多移民到東南亞,而這些移民在當地種植甘蔗、茶與菸草,並與中國沿海展開貿易,堪稱東南亞版的「加勒比海」。

在十八世紀時,中國移往印尼的人數,還比英國移往紐約、波士頓與費城三地的人口還多,中國的富商甚至也一度控制了當地的蔗糖生產。

那麼,為何中國移民在東南亞的發展與貿易,沒有讓東南亞變成中國的「新世界」,就像美洲之於歐洲一樣?

近代中國為何對海外武裝拓殖一事興趣缺缺?

為什麼當時的中國沒有像歐洲一樣,成立自己的「東南亞貿易公司」呢?

過去十年來,日漸崛起的中國正積極發展其一帶一路的復興計畫,這個引來美國大動作貿易戰反制的計畫,意欲恢復中國過去強盛的經貿地位,東南亞作為中國在二十一世紀海上絲路的重鎮而具有的地位。

今日的中國已經克服了當年明清中國時所面臨的限制嗎?或許漢學家彭慕蘭的經典著作《大分流》能提供讀者一點思考的方向。

在大部分的東南亞,一如與歐洲人接觸後的「新世界」,人煙相對稀疏,因此能供給中國「國內」所需的大量土地密集型資源。然而,雖然前去東南亞的中國人不少,但東南亞之於中國沿海地區,從未像「新世界」之於西歐那般重要。

海外華商主要來自閩粵;這兩省也有許多極想擁有土地的人,其中許多人移民台灣和中國內地數個邊疆地區。一八○○年前,前往東南亞那些人煙稀少地區的勞動者相當多(主要是礦工,但也有一些農民),他們有時是被當地統治者引進來清理土地以供種植經濟作物。他們定居在未來要種植甘蔗、茶與菸草的地方(東南亞的「加勒比海地區」),也定居在伊洛瓦底江、湄公河、昭披耶河這三條河的三角洲(以及呂宋島)。一八五○年後,這些三角洲會成為東南亞的「北美洲」,亦即從這裡大量輸出由海外移民種出的穀物。在勞動力稀缺的東南亞,可以得到相較許多地方高上許多的工資,因此有些人可能受此吸引而來,即使他們無法立即從該地區入手任何土地。把東南亞大陸地區廣闊的三角洲闢為稻田需要許多勞動力(大部分是用於整平田地),但從技術上講,這沒理由要等法國、英國的殖民政權成立才能辦到。 (相關報導: 為什麼古代中國沒有出現資本主義?經典著作《大分流》引發的制度、市場與文化大辯論 更多文章

中國朝廷無意對本國子民闖蕩海外直接提供軍事、政治支持

然而,在十八世紀的中國,農民集體移民基本上不大可能,因為誠如王賡武等人所指出的,中國朝廷無意對本國子民闖蕩海外直接提供軍事、政治支持。這使荷蘭、西班牙殖民地當局得以阻止馬尼拉、巴達維亞為數眾多的僑居華商購買土地,並得以不時鼓勵憤怒的「土著」屠殺華人來發洩心中的不滿,或得以親自幹下這類屠殺(一七四○年在巴達維亞、一六○三年和一七六四年在馬尼拉的屠華慘劇就是特別重要的例子)。在這樣的情況下,華商有充足理由將他們的資產隨時易變換為現金,以便輕易逃走或賄賂,而非將這些資產用於取得或改良土地,或把財富綁在當地(照理他們不得擁有土地)。特別想擁有土地的人,可在家鄉買地滿足心願,畢竟在家鄉產權較牢靠,親戚也會提供相當可靠的人幫忙照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