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童書直逼飛彈,台灣民主果然是紙糊的?

《等爸爸回家》書中出現「中國加油」、「武漢加油」,被要求下架。(圖/記者王秀禾攝)

民進黨侵害新聞自由的時候,多數人是沈默的,因為他們不是被關掉的那家電視台;民進黨侵害出版自由的時候,多數人是噤聲的,因為少看一本書,傷不了筋動不了骨;沒有人願意設想下一個媒體?下一本書?下一個出版社?當文化部因為民進黨議員和立委一句話,率爾禁掉一本書的時候,台灣已經被推回戒嚴的禁書年代!

荒唐的是,被禁的這本書不是毛語錄、習語錄;而是專門給孩子看的繪本童書《等爸爸回家》。簡體書出版於二月,正是疫情最烈之際,台灣引進繁體版在五月,疫情依然緊繃,武漢才解封,而歐美拉警報;中共彼時連「大內宣」的力氣都無,遑論「大外宣」。

全書僅四十四頁,二十六張圖,總文字量一千四百字不到,關鍵字除了爸爸、媽媽、我、醫護人員、還有棉花糖,既無共產黨、也無習大大、更無解放軍,唯一出現的是一張馳援武漢醫護人員的繪圖左邊,出現了身著軍裝的軍人,如果不是綠委陳亭妃指控,「插圖竟然出現解放軍運輸機」,大概沒有人會特別注意該圖足堪達到「為匪張目」的程度,何況解放軍馳援武漢有什麼問題呢?台灣的國軍馳援颱風救災復建,幾成常態。

民進黨民代最痛恨的未必是這張即使畫了都不一定引人注意的插圖,而是書中竟然出現「中國加油」、「武漢加油」的文字,這八個字有什麼問題?又不是共產黨加油、專制威權加油、或者習大大加油;二、三月間,日本東京街頭和藥妝店也張貼著「中國加油」、「武漢加油」、「武漢挺住」等標語,這叫「人道關懷」,深受疫情之苦的中國人,和共產黨「政權」是兩碼子事,某種程度還是共產黨體制的受害者,台灣難道連這一點點人道悲憫之心都沒有了嗎?更深澈的說,當疫情從武漢漫延全球,中國不加油、武漢不加油,那是全世界倒楣,台灣也未必能置身其外。

《等爸爸回家》繪本中這張圖片,成了綠委指控的原因:竟有解放軍運輸機。
《等爸爸回家》繪本中這張圖片,成了綠委指控的原因:竟有解放軍運輸機。

民進黨個別民代能不能代表「民進黨痛恨共產黨,因此痛恨全中國人」的立場,容或見仁見智,然而,一旦民進黨執政政府的文化部,因此下令全國下架,那就是不折不扣政府的立場了。

可笑的是,文化部大概不想揹上這個「禁書」黑鍋,也不想甘冒侵害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之駡名,找了一個「該書未依規定申請許可」的名目,以程序理由而非內容審查,通令下架。文化部一紙公函,又把台灣推回出版自由受禁錮的年代,當年即使輒有禁書,只能事後查禁,也做不到要求出版書籍事前送審,因為根本沒有這個人力審查;自解嚴廢《出版法》之後,除了違反十八禁的少數特例(壹週刊曾因封面刊出性交照片,激起婦女團體公憤,被台北市政府要求自超商下架),再無禁書個案,沒想到,竟是一本童書戳破了出版自由的「假象」。 (相關報導: 《等爸爸回家》涉中國大外宣遭下架 他質疑「台灣版思想檢查」? 更多文章

文化部依據的是《大陸地區出版品電影片錄影節目廣播電視節目進入臺灣地區或在臺灣地區發行銷售製作播映展覽觀摩許可辦法》,簡單講,在台灣唯一「依法(令)」不享有出版自由的就是大陸出版品,但這個許可辦法自訂定以來,對書籍類出版品存而不查,備而不用,主要適用對象是每年有定額限制的影視出版品。換言之,自解嚴以來,歷經三次政黨輪替,大陸出版品在台灣的出版自由遠比在大陸還大(事實上,解嚴前已經盜版滿街走),連「毛語錄」都能以小紅書形式出現,也沒聽說誰因此被洗腦,直到蔡政府主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