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第二篇文章中,作者告訴我們履歷的撰寫訣竅,了解該怎麼把過去的經歷在履歷上做最大的發揮,進而從眾多履歷中脫穎而出。這次他則要告訴我們,投遞履歷的方法,以及如何讓履歷搭配不同的職位,提高得到面試的機會。
這篇文章會提到:
1.產業研究:做好「產業職缺價值鏈」基本功,證明你是認真的!
2.客製化履歷:從10秒中脫穎而出、讓履歷在HR面前活下來的關鍵技巧
3.沒人理我怎麼辦:鎖定目標、蹲低跳高,起飛囉!
註:本篇文章聚焦在於如何攻略坊間傳統的人力銀行,特定建議並不適用於如Linkedin、Yourator等新式求職網。
【1. 產業研究】
為什麼要做產業研究?我又不是產業內的人、研究有用嗎?
為什麼?當你產業研究做的夠仔細,你就會知道「這個產業的用語」是什麼, 會開始嘗試用「這個產業的用語」去寫cover letter的時候,自然得到面試機率提高!
接著,當你面試時,懂得這產業大方向上的運作,就可以從自己的特質出發,去解釋「求職動機、能替公司貢獻什麼」,當你的動機夠強、能力符合期望,不錄取你要錄取誰呢?
最後,當你面試夠多家公司、了解產業狀況後,自然而然會清楚自己適合什麼風格的公司、什麼風格的職缺,也降低了進到對你來說的「地雷」職缺!
你會知道你公司上游是誰、下游是誰、最終端消費者長什麼樣子。
意思是,你應該可以舉出上游的公司有誰、產出什麼價值,自己應徵的公司以及競爭對手們有哪些、產出什麼價值給下游, 下游公司有哪些、最終產出什麼產品(服務)給消費者!
2.問親朋好友(通常你想去的產業,跟你的過去背景不會差太多)
3.直接去面試(從同產業最不希望去的公司開始面試,一方面練兵、一方面了解產業)
善用人力銀行蒐集所有你需要的資訊, 以我自己為例,我在人力銀行搜尋「數位 行銷」,我會看到:
「產品端的公司」、「廣告公司」、「媒體採買」、「媒體代理商」 開始把整個「故事」給串起來。
產品端公司的數位行銷在做什麼?為什麼需要和廣告公司配合?不能自己做嗎?
另外,善用人力銀行裡面「公司其他職缺」,看企業除了招募你的職缺之外,還招募哪些職缺?可以從中看到這間公司目前的狀況、短期未來方向的一端倪。從「產業」到「公司」到「部門」到「職缺」, 如果你可以回答完上述「屬於你的產業的」每一個問題,清楚明白產業上中下游價值鏈的串聯,以及從「公司」到「部門」到「職缺」的價值鏈,且你又拿到面試機會的話,錄取的機會非常非常大,也會降低與期望落差大的風險!
我自己的作法是,我先查了人力銀行、試著把「故事」串起來,接著問身邊已經在該產業工作的朋友,我解讀「故事」的角度是否有誤,接著,我會試著先投「該領域我沒這麼想去的公司」,身歷其境去了解產業現況、並確認自己腦中的「故事」是否真實。
講了這麼多,知道「故事」有這麼重要嗎?到底為什麼? 除了增加錄取機會、在面試時更有安全感、更進入狀況外,從職涯規畫的角度,我會回頭看看【前一篇文章】做的【現在的自己&未來的自己】 更白話的說法就是上一篇文章提到的:
「兩年後,我想靠什麼技能、做什麼工作吃飯?」 為的是確保「工作環境&氛圍、工作內容、工作累積到的能力」符合自己的期望,畢竟在過了「公司挑我」這個關卡,我們也要「挑公司」,不是嗎?
【2. 客製化履歷】
在進行「如何客製化履歷」之前, 先講一個「履歷」的小故事。獵頭公司的運作中,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是「把求職者簡單介紹給客戶」,目的是要讓「客戶對他有興趣」,並且進一步的「約面試」。 在進入獵頭產業之前,我以為獵頭的工作是「發覺求職者的賣點、賣給企業」,後來我發現這完全是個錯誤的想法,因為事後我覺得很蠢容許我大笑三聲,哈哈哈。
獵頭在做什麼?獵頭在聚焦求職者的賣點!怎麼聚焦?善用減法!當我們要替客戶找一個「秘書」,且強調「要常常安排主管出差行程」的人,我要怎麼跟我的客戶做「簡介」? 就算求職者他過去的關鍵成就、工作90%的時間都不是在做「安排出差」這件事情,我們就會把他過去一丁點兒跟「安排出差」有關的事情條列出來,佔很大得欄位!
2.有了第一印象才有第二印象 「簡介」的時候,會接把求職者過去有關「安排出差」的經歷寫進去「且佔版位的多數」 但在客戶想約面試的時候,會再跟客戶詳細講「求職者過去工作主要做的事情」,(當然,前提是我們認為這個求職者質是好的,才會冒這個風險)如果依照求職者自己準備的版本、在自己不清楚這間公司最在意的點是什麼的時候,自己憑著感覺去寫cover letter,鬼才知道HR心中真正要的東西是什麼!(所以求職的時候,實力固然重要,運氣也佔了很大的成分!)
回到客製化履歷,我們當然不可能像獵頭一樣了解HR、了解客戶,但我們可以從人力銀行上的「職缺敘述」來猜,也可以從前面做的【產業研究】來猜, 試著去找到「這個職缺所需要的特質」,並將「自己的特質、經歷、求職方向」與職缺做連結! 以我自己當例子,我自己的目標是「進數位行銷產業」,想做的工作有「企劃」跟「業務」。
(相關報導:
人資如何篩選履歷?把握5個訣竅,讓你的履歷脫穎而出!
|
更多文章
)
在投企劃的時候,我將我的經歷著重在:
1.經濟系(excel、數據分析、趨勢分析)
2.數位行銷實習(報表處理、周/月成效分析)
在投業務的時候,我將我的經歷著重在:
1.獵頭實習(業績業績業績業績業績業績業績)
2.社團經歷(外向、目標導向、喜歡接觸人群&分享)
我認為我該拿的面試都有拿到、有面試的工作都有拿到offer。最後,分享一個「優化人力銀行排名小技巧」給大家,如果你現在待業且想要在很多企業面前曝光,你就天天微幅修改你的履歷、關閉履歷再開放!因為有修改的履歷、新開放的履歷,會優先曝光在HR面前!
【3.沒人理我怎麼辦?】
雖然很不想面對這個事實,但如果第一份工作目標訂太高、期望太高,高過自己的實力,自然而然面臨的就是期望落空所帶來的失望。尤其是念好學校的朋友,身邊的同學畢業理組都是科技大廠、文組都是金融儲備幹部、外商FMCG甚至顧問業,完全拉不下臉去做很一般的工作,甚至有奇怪的想法是「進到了本土公司、小公司就無法翻身」的奇怪思維。
我的想法是:「如果你有一個很夢想的工作,你現在達不到,那麼,你做什麼工作一兩年後,可以達到呢?如果有,你為什麼不先累積個一兩年呢?」我舉一個三個月前發生在我好友身上的例子。他是政大非商學院的學生,兵役一結束面臨找工作問題時,也是想找外商品牌的工作,不管是業務或是行銷;但事與願違,大學時期沒有實習、沒有相關商業競賽又非商學院,連面試都沒有!但他很明確知道,他要做「FMCG」產業,可能是吃的喝的,也可能是穿得用的,反正要「貼近生活」的產業。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常常在被說沒發展性的「百貨公司樓管」,想法很簡單,如果我能一開始就進我去的品牌、做我想做的工作,我當然去,但如果現階段市場上太多人比我適合,就先進到這個產業圈子、無論是什麼工作,累積一點工作經驗、並在做這份工作的時候去思考:
「如果我是nike我要怎麼管理在這間百貨的業績?我要跟誰溝通?跟誰打好關係」
「如果我是newbalance呢?我要怎麼搶贏nike的生意?我要怎麼跟客戶溝通」
「誰跟誰是絕對的競品關係?他們在這間百貨業績如何?別間百貨呢?為什麼?」
雖然三年後的今天,他沒有去最當初設定的「外商運動品牌端」但也是靠著第一份工作的苦幹實幹、換到第二份儲備幹部、第三份外商FMCG業務的工作。「第一份工作就順利到一流國際級公司的是特例,不要把特例當常例。」
雖然第一份工作找得不夠理想,但第二份、第三份再拿到想要的工作,也不賴不是嗎?
履歷、面試技巧再怎麼好,終究還是要回歸基本面的「實力」,履歷再好、面試技巧再好,也不可能越級打怪! 對應屆畢業生來說,你第一份工作絕大多數取決於你這五年的努力 (包含高三考大學)但,第二份呢?第三份呢?第四份呢? 跟身邊的朋友聊「寫履歷」以及「面試」的時候,發現大家很喜歡把這兩件事情當仙丹!好像履歷寫得好、面試呱呱叫,什麼工作都可以拿到一樣,完全不是。履歷只是個縮影,是你這段時間經歷的縮影,可以美化、但改變不了本質,就像你的大頭貼可以用美圖秀秀,但美圖秀秀再怎麼用,如花都不會變林志玲!
如前面提到的,影響你第一份工作做什麼的最大變數,是「你這五年的努力」,但第二份、第三份甚至第四份工作,最大變數卻是在你未來一年、兩年、三年的努力!
會想花時間寫這一連串的系列文,是因為看到身邊非常多的朋友,因為對自己的過度自信期望過高、因期望過高而失望, 覺得自己的職涯很爛很慘。不是人人都該進顧問業、P&G、Unilever 。
不是人人第一份工作就可以進一流國際企業工作。如果你一畢業就進去,那真的很恭喜,但如果你真的很想進這些公司今年還去不了,只能怪自己過去五年已經在努力上輸人、成就上輸人,就從下一份工作開始,好好的累積自己吧!
「工作可以是很光明很有希望的,可以是讓人們成就事情、發揮自己特質的舞台」我一直深信這點,也因為深信這點,所以想把這個想法傳播給更多的人;所以寫了這些文章。前三篇文章都在講「求職者」的部分,第四篇會開始進到「企業端」的招募流程,面試對求職者來說,可能是一兩個小時的一件事,招募對HR與用人主管來說,是牽扯企業營運的計畫。下一篇文章,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待一場面試!
你也有求職的困擾,需要過來人的建議?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助你!
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請看 FB社團-學長姐說 !
學長姐說也歡迎讀者分享您的經驗,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service@stormmediagroup.com